中國央行顧問:提振經濟,仍有很大「政策空間」
(德國之聲中文網)近來,中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提振經濟的財政措施,包括提高預算赤字,目的是實現5%年度經濟增長目標。此外,中國央行也承諾,將在適當時候下調利率,向經濟界注入更多資金。
同時也是中國央行顧問的北大教授黃益平在博鰲論壇期間對路透社表示:“在宏觀政策方面,仍有很大的運作空間。”他表示,宏觀政策有助於解決周期性問題,而一系列結構性問題則需要在未來逐步解決。黃益平說,政府在近期出台的一系列舉措之外,還需要推行一些改革步驟,比如增加民眾收入和信心,以促進消費。
中國經濟改革協會主席彭森周二(3月25日)也在博鰲論壇上表示,中國應采取措施,2035年時將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佔比從目前的約55%提高到70%,以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彭森認為,擴大結構性改革,包括對制度框架、收入分配、財政和稅收系統的變革,將有助於促進消費。
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將拉動內需,尤其是刺激消費作為今年的首要任務,希望通過拉動內需來部分抵消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對中國出口業的影響。出口一向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
黃益平還在論壇上表示,全球化已經使許多亞洲經濟體受益,但可能會被逆轉。他說:“過去半個世紀或更長時間裡,許多最成功的經濟體,比如中國等東亞國家,都受益於全球化,但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確實存在被逆轉的風險。”
博鰲論壇普遍被視為亞洲版的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本年度的博鰲論壇於周二至周五在中國海南省舉行,共有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0名代表參加大約50場論壇活動。
(路透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