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世界癲癇日重磅消息 中山醫大何應瑞教授研發抗癲癇藥物獲多國專利
在每年3月26日的「世界癲癇日」到來之際,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傳來佳音。他帶領研究團隊研發抗癲癇藥物,近期已獲得台灣、德國、法國、英國、中國、日本、加拿大等多國核准專利,為全球數千萬癲癇患者帶來新希望。
記者/游宏琦 採訪報導
從文學巨擘到科學實證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癲癇經歷啟發現代醫學關注
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人稱杜翁)筆下的小說人物經常帶有癲癇特質,其實正反映他本人的生命經驗。根據其妻安娜的描述,杜翁癲癇發作時會突然臉色蒼白,失去意識並抽搐,令人驚恐。更令人動容的是,杜翁曾在發作前感受到極度的快樂與神聖的體驗,他說:「我觸摸到上帝,他進入我的身體……你們健康的人永遠無法想像那種快樂。」
這種特殊的癲癇體驗,在醫學上被稱為「杜氏癲癇症(Dostoevsky epilepsy)」,或稱「極樂癲癇」,成為神經科學中少見而深刻的現象之一。
全球患者逾五千萬 社會污名仍待破除
癲癇是一種由腦神經異常放電引起的神經性疾病,發作時症狀多樣,包括局部或全身抽搐、失神、異常情緒感受,甚至短暫失去意識。全球估計有5,000萬至7,000萬名癲癇患者,盛行率在歐洲與北美約為千分之三至七,在南美與非洲更高達千分之十至五十八。
儘管如此,社會對癲癇仍存在許多誤解與偏見。患者與其家庭常因擔憂外界眼光而選擇隱瞞病情,進一步加重心理壓力與求醫障礙。
一名學生的啟發~
面對污名的沉默;促使何教授投身研發抗癲癇藥物
何應瑞教授多年來專注於神經科學與心理學交叉領域的研究。
他回憶,一位罹患癲癇的學生曾參與研究計畫,表現優異,成果斐然。當他鼓勵學生以癲癇藥物開發作為研究主題時,對方卻顯得猶豫並婉拒。「我後來明白,也許他不願讓別人將他與癲癇劃上等號,這正是患者最深層的擔憂。」何教授表示。這段經歷促使他立下決心,要透過科學研究實際改善癲癇患者的處境。
獲多國專利肯定!
台灣研發抗癲癇新藥邁向臨床試驗階段。
何應瑞教授領軍的研究團隊歷經多年努力,成功研發具有新機轉的抗癲癇藥物,並獲得多國專利認可,展現其科研成果的國際競爭力。目前團隊正積極規劃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期盼未來能順利取得藥證,正式投入治療應用。「這項研究不只是一個藥物的誕生,更是對患者沉默處境的回應。」何教授說;「社會理解與醫療進展雙軌並行;向癲癇患者伸出援手 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在世界癲癇日之際,何應瑞教授的成果不僅為醫學界注入活水,也提醒社會:疾病不可恥,理解與接納才是健康社會的標誌。期待未來有更多人關注癲癇、理解癲癇,並以實際行動支持相關醫療與心理照護。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3月26日世界癲癇日重磅消息 中山醫大何應瑞教授研發抗癲癇藥物獲多國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