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穩住外資還得靠市場
(德國之聲中文網)行動代表著方向,政治領袖的行動代表著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中國過去一周兩大國際論壇——發展高層論壇和博鰲亞洲論壇,李強和丁薛祥的主旨演講尤其是習近平隨後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的舉動和講話,表明中國政府持續在強化中國市場對外資的重要性及吸引力,以圖穩定外資。
自2023年中國廢除疫情清零政策,重開國門,將注意力再次聚焦經濟後,當局即發現,要恢復中國市場的活力,重振經濟,離不開民企和外資,把經濟工作的重心轉向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和吸引外資來華投資上。應該說,前者取得初步效果,民企信心有一定復蘇,然而後者並未達到預期目的。原因在於,中國這輪重開國門的背景有深刻變化,中美對抗在持續深化,美國對中國的各種限制,特別是在技術和投資上的限制不斷堆疊強化,外部環境對中國更嚴峻,西方企業尤其美資撤離中國市場的步伐在加快,而想進入中國的企業,也在權衡地緣政治風險和中國國內的政策風險。
在這一過程中,當局對國家安全的重視及所采取的執法行動也讓西方企業害怕無意中觸碰中國的國安風險。最典型的就是中國有關部門2023年3月突襲了美資調查公司美思明智北京辦事處,關閉了公司業務,拘留了五名中國籍員工,官方給出的理由是“未依法報經批准取得涉外統計調查資格,違法從事涉外統計調查活動”,此舉引發在華外國投資者的擔憂和恐慌,削弱了最高層對外資的友好表態效果。
向外資示好?中國釋放五名美企員工
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提高和中國消費市場的持續疲軟共同作用而導致的“內卷”現象加劇,在華外企在中國市場維持正常盈利增長越來越困難,這尤其表現在電動汽車領域,隨著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歐美日韓的汽車企業也不得不同中國車企激烈競爭,利潤日益減少。這使得中國市場對外企不再是個理想的投資地。
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萬9080家,雖比上年增長9.9%,但實際使用外資(FDI)額為人民幣8262.5億元,同比減少27.1%;今年前兩月的實際使用外資額為1712.1億元人民幣,按年下降20.4%,其中1月實際使用外資額按年下降13.4%。這說明過去兩年的中國引資政策和努力並未奏效,從而側面也印證了當下的國際環境和地緣政治對中國吸收外資有重大影響,這種情況下進一步凸顯了中國引資的艱難。
對中國來說,外資不但在提高中國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上還會起到重要作用,更是投給中國的一張信任票,就此而言,穩外資就是穩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原重慶市長黃奇帆提供的兩個數據說明了這個問題,外企去年佔中國制造業出口的30%,但佔中國高技術、裝備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產品出口的比例達50%,也即一半的高附加值技術的產品出口是由外企貢獻的,說明中國的技術和產業進步仍離不開外企。
客座評論:習近平對民企的愛與恨
正是基於此種考慮,當局在年初出台了穩外資行動方案20條,提出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開放試點,推動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提速加力,進一步壓減市場准入負面清單事項,在自貿試驗區持續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提升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等一系列舉措。
特朗普關稅戰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特朗普的上台既給了中國當局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壓力,但也給了某種機會。中國預期到特朗普政府會對中國加強施壓,盡管當局經過6年多的貿易戰已經比第一次應對特朗普的關稅戰顯得有經驗和從容,可關稅戰也會強化對中國經濟的壓力。不過特朗普也送給了中國一個“意外驚喜”,就是他的內外政策特別是對待盟友的關稅威脅和領土覬覦,尤其是對烏克蘭的態度,超出了外界預期,讓美國的盟友對其大為不滿,從而使得中國倡導的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外交與經貿路線有可能得到包括西方國家在內的更多國家的響應。為避險,西方資本也包括美資,開始從華爾街撤退,去年第四季度就著手在中國和香港資本市場布局投資。
也是在這個背景下,3月下旬舉行的發展高層論壇和博鰲亞洲論壇,與會的外企比去年有所增加。有21個國家和地區共86位跨國企業代表出席了發展高層論壇,比去年多了3個,其中美企數量最多,佔比約三分之一,而之前預測美企會減少,也會低調。
習近平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這是繼去年會見參加發展高層論壇的美方工商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後的又一次與國際企業家的集體見面。這次會見的對象不僅有美方企業家,也有西方其他國家的企業和非西方企業家,其中美企14家、德企10家、英企6家、法企3家,還有日韓、巴西、沙特等國企業,行業包括醫療制約、制造業、金融、能源、零售、技術、汽車、消費。顯然,參會的企業及其所在行業都是經過中國當局精心挑選的,意在顯示中國市場對外資和外企的吸引力與重要性,以及外資外企對中國的信心。
習的講話要點有三:一是重新為外企定位,將外企在中國的地位拔高。在他看來,外企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參與者,是中國改革開放和創新創造的重要參與者,是中國聯通世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參與者。這“三個重要參與者”的定位雖是對事實的描述,但過去不這麼講,現在把它拔高到這個強調,當然是感受到了外資的重要。二是對外企進行信心喊話,習表示,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目的就是要打消外企對投資中國的疑慮,堅定其信心,放心來中國發展,分享中國發展機遇。三是下一步為外企采取的舉措,習稱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著力破解市場准入中“大門開、小門不開”的具體問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保證外資企業依法公平獲得生產要素,保障外資企業在華生產的產品依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加強服務保障,聽取企業訴求,幫助排憂解難,解決實際問題。
與習接見國際工商界代表隨同進行的,是當局釋放了美思明智集團的五名員工,這也被外界解讀為當局進一步穩外資的信號表現。雖然在前述兩個論壇參會的包括美企在內的外企數量比去年略有增加,表明國際資本對中國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復,然而,這些舉動特別是習接見國際工商界代表的舉措,能否顯著改善和提高外企對中國的信心,恐怕也不容易。去年習接見參會的美方企業和戰略學術界代表就並未減慢美企撤離中國市場的步伐。原因在於,特朗普料將對中國繼續強硬,中美經濟和科技還在繼續脫鉤,這一趨勢短期難以逆轉,除非美中真的達成大交易。對企業來說,肯定是要規避這個政治風險,謹慎評估對中國的投資,李嘉誠的長和是這方面的一個警告。
但是,要穩住外企,也取決中國市場自身的狀況,如果當局提振消費的努力不見效,消費市場改善的幅度不大,企業在中國市場無利可圖或者盈利微薄,也不會冒著地緣政治風險而投資中國。某種程度而言,後者比特朗普對中國關稅戰的威脅所起到的影響力更大。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志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鄧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