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習近平——自由貿易的捍衛者?

(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發表評論寫道,盡管特朗普政府混亂的經濟政策,帶給北京某種程度的滿足感,但考慮到美國即將開征新關稅的可能性,依然令北京緊張不已。畢竟,一旦特朗普兌現競選諾言,對中國產品征收60%的關稅,那麼北京今年實現5%經濟增長的目標就將變得遙不可及。這篇題為《習近平與貿易壁壘》的評論寫道:

“有鑑於此,上周五在北京同四十多位外國企業首席執行官的會面中,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發表講話,為開放邊界和消除貿易壁壘大唱贊歌。

習近平表示,跨國公司在國際上具有重大影響力,‘我們希望大家都能抵制那些讓時鐘倒轉的倒退行為。我們必須共同確保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

然而,習近平的部分表述可能會讓西方企業高管們皺起眉頭,因為恰恰是中國政府在通過大量法規和法律,以及備受爭議的產業政策,限制著外國在華企業的經營自由。

例如,像保時捷和奔馳這樣的豪華汽車制造商在向中國出口其車輛時,需要支付高額關稅。中國政府還強制想在中國開設工廠的外國汽車制造商,必須與本地企業建立合資公司。奔馳就必須同國有企業北京汽車公司合作生產汽車。在周五外國企業高管與習近平的會晤中,奔馳首席執行官凱勒紐斯(Ola Källenius)也在場。”

《商報》的評論指出,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中國曾承諾允許外國企業參與公共項目的競標活動,但過去二十多年的實際情況,卻完全是另外一番光景。

“來自歐洲和美國的企業還對中國政府給予本土企業的國家補貼感到擔憂,因為這些企業正在利用新增的生產能力向全球市場傾銷產品。

然而,可以讓人抱有希望的是,中國政府目前確實在或多或少地認真解決上述問題。例如,中央政府最近更加嚴格地審查地方政府是否通過不合理的規定和法律對外國企業制造障礙。此外,中國還計劃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一些行業,特別是服務業領域。

政策調整的原因在於,中央政府已經意識到,它需要外國企業的積極參與,以重振放緩的經濟增長。”

《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寫道,在風雲突變的當今世界,曾經風靡一時的“去風險”戰略早已失去了吸引力。企業去哪裡投資,應當也必須由企業自身去做出決定:

“與中國的經驗表明:盡管政治層面上不斷發出警告,但大約一半依賴中國前期供應的企業仍表示,他們未來將會擴大中國業務。相反,那些已經撤出中國的企業,則是因為他們現在可以用機器人在本土工廠裡更便宜地完成原本外包的業務。倉促切斷穩定的合作關系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中國昨天被一些人視作洪水猛獸,今天卻又成了一些人的希望所在。

國家的管轄範圍應聚焦於絕對核心領域,如軍事、藥品和生存必需的原材料,以盡可能提升國家的自主地位。此外,政府還可以通過自由貿易協定,引導企業向更可靠的合作伙伴傾斜。在這兩個方面,柏林和布魯塞爾基本上都毫無建樹。

如果特朗普在周三對全球實施高額關稅,德國企業將會以冷靜的經濟核算作為回應。它們或許會將生產基地遷往美國,或者會試圖在其他地區找回損失。但這並不是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所說的‘邁向獨立’之路,而是企業在經歷了幾十年的高利潤之後,不得不進行的、痛苦的經營方向調整。”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