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打抗中牌還有效?最新數據揭:聲量暴衝 威力不可忽視

兩岸話題持續牽動台灣民眾敏感神經,在總統賴清德3月中旬宣示反併吞、因應中國統戰滲透政策方向後,陸續發生數件重大兩岸新聞事件,包括中配網紅「亞亞」劉振亞在社群媒體上發表「武統台灣」言論,遭內政部移民署廢止居留許可;北一女中教師區桂芝接受中共黨媒「央視」專訪,批評賴清德不該把對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國台辦設立「台獨打手、幫凶迫害台灣同胞惡劣行徑舉報專區」等,使綠營政治人物群起砲轟,紛紛跳入戰場,揚起最擅長的「抗中」大旗。不過,綠營主打「抗中保台」策略多年,這些反中、抗中論述是否仍能激起民眾共鳴,甚至將這股情緒轉化為實質的政治行動,為如火如荼的大罷免運用增添柴火?

為了了解綠營主打抗中牌是否依然有效,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蒐集3月1日至3月31日網路上反中、抗中相關話題聲量數據,並據此分析出聲量高峰與熱門話題,結果顯示,近一個月每日平均聲量約落在2.4萬則左右,而在賴清德13日發表公開談話,宣示「中國對我們的滲透,一天比一天嚴峻」、「每一位國民,都是守護民主自由的第一線」,當天相關聲量衝上5.1萬則高點,網路輿情迴響、討論熱烈;第二個聲量高峰則出現在,25日亞亞在離開台灣當天開記者會,標語竟寫「台獨政府趕陸配,乞丐趕廟公」,遭網路輿論大力撻伐,網友們也紛紛表達,無法接受這種羞辱台灣、鼓吹武統的言論,單日聲量衝破6.6萬則,且隔日聲量還有超過5.8萬則,足以顯示,中國滲透等兩岸議題在網路社群上,依舊極具渲染力,非常容易就能引發民眾強烈反應,尤其在近期幾個重大事件上,「抗中牌」在多數群眾心理上,依舊極具煽動力,能號召民眾留言表態。

若進一步與最近政壇熱議的大罷免話題相關聲量對照,在將近一個月內,「抗中」相關討論中「大罷免」相關話題佔比高達15%,代表著每7則關於抗中的討論,就有1則把兩者連結,進一步把抗中、反中聲量轉化到對大罷免行動的討論脈絡裡。尤其數據分析結果也發現,在聲量數據及高峰話題方面,3月23日至3月26日間大罷免相關聲量明顯提升,有不少輿論批評,國民黨陣營面對中國不放棄武力侵台卻仍「緊抱中國」,呼應在亞亞事件後,網路社群內出現質疑國民黨「挺中」行爲的強烈批判聲浪。由此可見,儘管現階段對大罷免的討論並未全面與反中情緒重疊,亦未全面主導反中相關討論,但這15%的佔比意義非常大,這反映著,部分民眾正將「反中情緒」與「對藍營不滿的情緒」相互連結,對欲反制被罷免的國民黨陣營來說,若是又被扣上「紅帽子」,與「中國因素」高度掛勾,支持罷免恐怕會成為民眾宣洩反中情緒的出口,平添大罷免動能。

從三月份網路輿情數據可見,民進黨打出「抗中牌」仍然有一定號召力,因為「抗中」、「反中」、「反對中國滲透/武統台灣」依然是能夠引發社群高度共鳴的政治話題,尤其其操作效力不僅沒有隨時間削弱,甚至在特定事件結構下(如亞亞發表武統言論)爆發地更加劇烈,倘若綠營借力使力,引導這股不滿情緒投入大罷免,對藍營來說將是一股強大的壓力,實在不可不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