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文化藝術發展將邁向新篇章 就藝會「煥名儀式-給它真正的名字」
[台灣新聞雲報]記者 楊翰/台東報導
奇努南戶外探索教育公司經營的就藝會,與臺東縣獵人學校教育基金會合作於4月5日舉辦「喚/換/煥名」儀式,透過排灣族傳統命名儀式sipapungndan(給它真正的名字),預告臺東文化藝術發展將邁向新篇章。
「煥」象徵煥然一新,呈現充滿藝術美感的新氣象;「喚」代表呼喚祖先、回應馬蘭地區的舊名「falangaw」,表達對當地部落的敬意;「換」則寓意舊議會已成過去,更新為「就藝會」,象徵這片土地在時光推移中承載的文化記憶。三個發音相同、意涵各異的詞彙,詩意地揭開了就藝會的新面貌。
儀式當天,來自藝術界、文化界及各級政府機關的代表齊聚一堂,共襄盛舉,展現多元文化凝聚力。活動自中午開始,由馬蘭部落進行傳統祈福儀式,並於藝術家阿水設計的鑽木取火裝置前,向祖靈呼喊,宣告空間的啟用。隨後,場館正式開放,參觀者在泰武古謠傳唱、東布青及工藝家演繹下,體驗歌聲與工藝塑造出的空間靈魂。
下午14時,杵音文化藝術團以歌聲引領,隨後由旮亙樂團吹響號角,喚告祖先,邀請來賓於就藝會大門前集結。縣長與獵人學校基金會董事長撒可努共同剪開綁住大門的葛藤,象徵揭開新篇章。一進門,巨大的木雕立柱迎接來訪者,場域意象鮮明。
儀式後,邀請國家交響樂團演奏群等音樂家演出,特別呈現改編在地原住民歌謠的弦樂作品,展現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與創新。晚間則於園區戶外設置傳統辦桌「藝家人辦桌」,凝聚來自台東、屏東、花蓮的藝術文化夥伴,讓就藝會成為藝術家交流的平台。
就藝會前身為台東縣議會,由呂阿玉先生設計,自民國53年起作為縣議會使用至87年,之後租借給台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作為臨時庭。空置多年後,103年5月被台東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登錄為歷史建築,自105年起展開修復利用計畫,至112年間陸續完成。
奇努南表示,園區內設有可容納70至80名觀眾的黑盒子劇場「小劇場」、大中排練室、多功能展示空間、駐村藝術家住宿區,以及以南島藝術為特色的「南島客廳」,各場域均提供租借方案,歡迎探索其使用潛力。
在尊重此地為阿美族馬蘭部落的傳統領域的前提下,就藝會將與在地藝文團體共同推動文化發展,致力於將藝術文化成為台東市民素養培養的重要空間。未來也將以原住民文化為核心,連結南島文化,體現台灣及台東的文化價值,並透過跨領域合作與文化交流,發展為地方藝術活力的新標誌,為藝術文化工作者打造共好、共進的理想空間。
這篇文章 臺東文化藝術發展將邁向新篇章 就藝會「煥名儀式-給它真正的名字」 最早出現於 台灣新聞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