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特朗普關稅幫了中國一個大忙

(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特朗普關稅的“贏家”是中國》,作者Jason Furman(哈佛大學經濟政策實踐教授,曾於2013年至2017年擔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指出,特朗普一再重申的一個論點是,其他國家正在佔美國的便宜。他通過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來衡量這些國家佔美國便宜的程度——也就是說,美國花在另一個國家的商品和服務上的錢比賣給它的商品和服務的錢多多少。
作者認為,用這種方式來看待各種交換顯然是荒謬的。他舉例說,按照這種邏輯,“多年來,本地書店一直在佔我的便宜。我一直處於貿易逆差狀態,我給它錢,卻只換回了書。與此同時,我一直在佔我雇主的便宜,與雇主保持著貿易順差,因為雇主給我工資,卻只換回了教育服務”。
文章說,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將使本已達到美國自上世紀40年代以來最高水平的關稅進一步增加。其後果將是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加劇、失業率上升、財富縮水以及美國家庭的稅收增加。它將對全球貿易體系的基礎規則造成打擊,並進一步增強中國的實力。
作者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如果讓這些國家在與美國的經濟關系和與中國的經濟關系之間做出選擇,它們可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經濟關系走到哪裡,政治關系就會走到哪裡。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傷害美國經濟和創建一個日益以中國為中心的地緣政治體系的又一大步。
更多閱讀:德語媒體: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令中國受益
台灣不應該對特朗普關稅忍氣吞聲?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特朗普關稅來襲,台灣不必忍氣吞聲》,作者羅世宏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台灣課征32%,意味著一個更深層的地緣政治經濟變局:美國將以關稅作為國力投射與供應鏈重組的工具,對盟友也不再手軟。
文章認為,歐洲的反應顯得較為務實。面對特朗普對歐盟加征20%關稅,法國總統馬克龍4月3日立刻公開呼籲歐洲企業“暫停對美國的投資”,直到美歐貿易關系明朗化為止。他在與法國工業界代表會議中表示:“近期宣布或即將進行的投資應暫停,直到與美國的情勢明朗。”台積電對美投資金額將高達1650至2000億美元,這不只是企業全球經略,更是國家戰略布局。台灣無需立即宣布撤資,但可與法國一樣,釋放出“投資暫緩、靜待情勢澄清”的政策訊號,讓美方理解:企業信心與政策穩定密不可分,若任意施加關稅懲罰,只會逼使合作伙伴重新計算成本與風險。
作者說,台灣不必模仿中國式的強硬報復,但不應以“我們不能刺激美國”的自我設限繼續容忍。在這波對等關稅名單中,台灣與中國、越南、印度等列為高關稅對象,看似公平對等,實則未審市場結構差異。因此,台灣應考慮暫緩相關投資,以爭取更多談判空間與政策說明。這不意味反美,而是要求尊重與對等,是建構“高技術戰略伙伴關系”的基本邏輯。
“亞亞案”是否符合國際人權法理?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端傳媒”發表香港法律學者黃啟暘文章《人權與國安之間的法律權衡:從國際視野反思陸配“亞亞”事件》,分析台灣“亞亞事件”,即陸配網紅“亞亞”(本名劉振亞)因在其影音頻道“亞亞在台灣”遭檢舉有鼓吹“武統台灣”的影片,引發廣泛爭議並遭到台灣當局取消居留許可。
作者認為,在本案中,劉某雖無犯罪記錄,但其鼓吹“武統”的言論被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定“有鼓吹戰爭宣傳之事實”,視為敵視台灣基本價值並威脅國家安全,表面上符合“應受譴責之行為”的認定,且構成“真實且即時存在之威脅”。然而,劉某在台有配偶及子女,如能證明她已經徹底融入台灣社會,且與留台子女關系密切,此可能成為反對驅逐的重要依據。例如若劉某子女年幼或高度依賴其照顧,且無法隨行至大陸,在台灣的具體處境會因驅逐措施蒙受重大不利影響,則驅逐可能對其家庭生活及子女福祉構成重大干擾。
但另一方面,文章指出,法院或認為,若子女在台有配偶照護,且台陸兩地語言皆為中文,即使前往大陸亦無語言不通的問題,在交通與通訊科技發達的前提下,則影響或可減輕;而劉某本人為中國大陸籍,作為網絡紅人(其抖音帳號目前擁有接近57萬粉絲,曾獲得超過1500萬贊好)與大陸觀眾互動頻繁,與大陸觀眾密切相關,事業重心(至少部分)在中國大陸,顯示其與大陸的聯系密切,回國後融入障礙預期偏低。考慮到劉某的職業特性、中文能力及與中國大陸的密切聯系,回國後的家庭生活預期應不致面臨過度困難。作者認為,此裁決與國際人權法判例的法理一致。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牆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