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脫鉤 北京做好准備了嗎?
(德國之聲中文網)除了將關稅同步提高到125%,北京方面還在前一天(4月10日)表示將“適度減少”好萊塢電影的進口數量。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全面升級;與此同時,特朗普又暫時調低了對其他國家的懲罰性關稅。
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4月10日的內閣會議上表示,超過75個國家希望啟動貿易談判;特朗普本人說“很樂意去和中國達成協議”,強調“習近平是我真正意義上的長期朋友,我們最終會找到對兩國都有利的辦法”。但是,這些表態顯然不足以平息市場上的不確定情緒。
全球股市4月11日普遍又在下跌,美元匯率也在下滑,金融市場上的美元國債正在加速拋售。與此同時,作為危機時期避險資產的黃金,其價格則創下了歷史新高。
不過,作為美國關稅大棒主要目標的中國,其股市上證指數卻在4月8日之後連續4天上漲。德廣聯記者在上海街頭隨訪發現,許多中國民眾似乎並不太擔心關稅大戰的後果,畢竟中國官媒近期正在不斷宣傳“中國不懼美國打壓”,外交部和商務部也強硬表示只有在尊重、對等的前提下才會和美國重新談判。
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中國問題專家馬曉月(Mareike Ohlberg)在接受德廣聯采訪時指出,盡管在貿易戰中北京的實力略弱於美國,但是中國依然極可能堅持其“奉陪到底”的方針。“中國不願意公開屈服,但是在非公開的層面上,肯定還是會釋放出一些妥協的信號,前提是不能公開示弱。”
馬曉月認為,華盛頓現在很可能根本不清楚“面子”對於中國領導人的重要性,就算關稅大戰會對中國造成實際損害,北京依然無法輕易地放棄抗擊。
柏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學者曾林(Max Zenglein)則指出,互征關稅到了如今的程度,具體是100%還是300%已經不重要了。“事實是:美中之間的商品往來將會轉移。兩國在過去幾年都在強調要降低依賴對方,如今這一切正以更蠻力的方式向前推進。”
經濟不會徹底轉型
換而言之,中美兩國或多或少都為“脫鉤”做好了准備。在中國政府的鼓勵下,許多在華設廠的西方企業都實行了“在中國、為中國”策略,旨在讓自己的供應鏈以及銷售鏈能夠在極端情況下脫離外部世界、在中國市場內獨立運行。特朗普顯然也想在美國實現類似的目標。
中國人民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陳佔明在接受德廣聯采訪時指出,就算華盛頓采取眾多措施吸引企業將產能部分轉移到美國,世界依然會需要中國的供應能力。“我們開拓的一些新市場將會幫助我國企業獲得新的銷售渠道。”
同時,中國政府也希望通過擴大內需來化解危機。曾林對德廣聯表示,北京如今的地緣政治以及經濟政策都致力於增強韌性,“中國將繼續聚焦於向工業領域投資、增加科研投入,這也意味著產能過剩將繼續存在。”這位中國問題專家認為,隨著出口受阻,內需和消費的重要性必然上升,北京領導層也已經意識到了這點,“但是中國經濟模式的徹底轉型則不會發生。”
根據經濟學家的預測,貿易戰將讓中國的制造業面臨沖擊,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也會顯著下滑,但是不至於陷入衰退。中國政府目前的外匯與黃金儲備總額超過3萬億歐元,這筆資金既能用於穩住人民幣匯率,也能用於開拓美國以外的出口市場。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馬曉月則警告說,歐盟很可能並不樂意看到中國商品轉而大量出口歐洲。“歐盟會不會為了預防中國過剩產能湧入,從而提前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