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牆外文摘:特朗普助力中國主導亞太地區

(德國之聲中文網)《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特朗普用關稅將亞太地區拱手讓給中國》,作者James Crabtree(英國地緣政治分析師)認為, 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全球貿易的錯誤、無能的攻擊,可能會對美國在世界上最具商業活力的地區的影響力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並留下可以由中國來填補的真空。從長遠來看,特朗普的行動使美國有可能放棄其在亞太安全領域的主導地位。

文章說,特朗普反復無常的性格最終可能會迫使各國考慮與美國貿易之外的替代方案。擁有巨大經濟和資源需求的中國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選擇。隨著特朗普評估對中國商品征收更高的關稅,北京也將更加開放地尋找其他貿易渠道。這幾乎肯定會增加中國在該地區已經相當大的影響力,並有助於其努力建立一個新的全球化模式,為中國而不是西方的利益服務。

作者說,特朗普最終可能會取消關稅,或者民主黨可能會在四年後重新掌權,並試圖重建關系。但美國不太可能完全恢復它曾經享有的信任,這種信任曾使它成為亞太地區無可爭議的商業和軍事力量。

“中共≠中國”在現行“國際法”中行不通?

台灣“風傳媒”發表文章《“中共≠中國”─說易行難,“國際法”助虐》,作者舒緗家說,“中共≠中國”的立論基礎其實很簡單:所有非民主選舉產生的專制政權都不能代表他們的國家與人民。不是由公正的民主選舉產生,即表示沒有得到人民的授權,不具備“政權民授”的民主合法性,這種政權既不能代表人民、也不能代表國家,道理至簡。

但是, 文章指出,這個至簡的道理,在國際政治的實踐中卻行不通。現行的“國際法”認可一切掌握國家權力的“政權/政府”,承認其代表這個國家,哪怕這個政權/政府再殘暴腐敗,比如北朝鮮。只要佔據了政權,組成了政府,身在其“位”,現行的“國際法”即以“國家”之名接受他,可以說,現行國際法只認“身份”:“政權/政府=國家”;不問“價值”,不區別民主與專制、善治與惡治,好壞“一視同仁”。

作者認為,自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以來,“中共≠中國”、“中共≠大陸中國民眾”的觀念在全球反中共各界一點點地開始發酵,尤其在反共華人圈。但顯然,這個重要概念的傳播,還是太慢太零碎了,其原因可能是兩個:一是對此概念的重要性缺乏認識,二是不知道在行動上如何貫徹此概念。

電影審查與女權藝術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端傳媒”發表評論《影評:電影文化精英的身份認同危機》,作者Mirabelle認為,或許也是為了好過審查,入圍柏林影展的中國電影《想飛的女孩》(文晏導演)講了一套舊故事。田恬沒有在生前得到安穩與關愛,死於海中是一筆把一切都淹沒的糊涂賬,不再需要為家裡還債的方笛乍看得到了最終的解脫,但也失去了家庭,未來還需艱難地重建自己的人生。女性要麼含冤而死要麼失去一切,從古至今諸多作品有講,魯迅的《祝福》如此,《竇娥冤》如此,《精衛填海》更是如此,本質上都是女性受到無緣無故的迫害的故事。觀眾對這種故事的熟悉程度,不亞於對農村題材的熟悉。

作者說,舊也就罷了,《想飛的女孩》甚至在觀念上有倒退。魯迅寫《祝福》意在批判社會人情冷漠殘酷,竇娥和精衛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死後向大環境尋求公平正義,《想飛的女孩》只寫到了田恬的死和方笛世界的崩潰,沒有更深刻的反思、批判和責問。如果精英創作者只有見識但沒有表達的膽識,便只講得了舊故事老套的那一半,無法迎合獨立女性自強自立的潮流,也體現不了具體的某一階層中的女性掙扎的情緒和過程。

文章認為,受制於現在的審查環境與創作者的能力,《想飛的女孩》尷尬地卡在階級與表達的裂縫中。這個故事說貧苦不是,說農村也不是,沒展現城市,更體現不了女權思潮為女性謀得的任何一丁點好處。這些談論著精英會在意的話題的藝術電影作者,在這個中產在下滑的時代,成為了電影光譜裡的下滑中產。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牆外文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