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學甲慈濟宮11日「安五營」、「過火」祭典!恭祝保生大帝誕辰
▲ 民間祭典中舉行「過火」之原始目的係借火的靈力,辟邪除穢,保持清淨。(圖/記者鄒䕒頤拍攝)
【記者鄒䕒頤 / 文化專題報導】
2025年乙巳年轟動熱鬧的「學甲上白礁」遶境謁祖活動,隨著白礁亭請水過火的儀式,在保生大帝「大令」的迎領下,將學甲十三庄的五營兵馬以「添兵補將」民俗科儀召請回慈濟宮保生大帝的麾下共佑境安,並於今(11)日,農曆3月14日舉行的「安五營」、「過火」民俗祭典活動,讓信眾「過火」,藉以清淨除穢、增加神力,明(12)日農曆3月15日敬迎恭祝保生大帝誕辰。
▲供奉五營兵馬,以保學甲十三庄的「合境平安」。(圖/學甲慈濟宮提供)
據宗教儀式資料顯示,「安五營」為臺灣各地常見的村落防衛儀式,即由道士、法師或乩童等施法後,安於聚落四圍及廟宇或土地廟中,以有五營頭或竹符等,標示村廟主神所派的兵將,以示神靈界的保衛,故為界定境域的一種信仰形式。慈濟宮依照慣例,在保生大帝聖誕前夕,今(11)日在下午4點由紅頭法師吳正順主法,李光田老董事手持象徵保生大帝親兵的「鴨母令」(也稱「大令」)迎領,爐主李武雄奉請保生大帝神尊,法師持竹符及金紙等,依東、南、西、北、中之順序,由法師更換新「竹符」,並依法誦咒敕符、安營。
▲乙巳年學甲慈濟宮「安五營」紅頭法師吳正順主法,李光田老董事手持「鴨母令」、爐主李武雄奉請保生大帝神尊,法師持竹符及金紙等,依東、南、西、北、中之順序,由法師更換新「竹符」,並依法誦咒敕符、安營。(圖/記者鄒䕒頤拍攝)
在「五營安鎮,合境平安」的精神信仰中,學甲慈濟宮的五營分別為:東營在學甲國中與外環道三叉路的牆角處;南營在東陽國小北側:西營在寶發路和往「苓仔寮」交叉路邊;北營在位於往西埔內出庄處的「三龍宮」私壇前;中營則在慈濟宮西側五門前。無論是在廟埕或各地營前,供奉守護聚落的五營兵馬,以「犒軍」誠心慰勞兵將,祈以阻擋民俗煞邪,也安寧信眾精神信仰,以保學甲十三庄的「合境平安」。
▲乙巳年學甲慈濟宮「安五營」紅頭法師吳正順主法,依東、南、西、北、中之順序,由法師更換新「竹符」,並依法誦咒敕符、安營。(圖/記者鄒䕒頤拍攝)
隨之,晚上七時在學甲慈濟宮廟前設壇舉行「過火」祭典,案桌上除鮮花素果等供品外,開基二大帝神尊也親自坐鎮「監火」,其後為五營旗與「大令」。一般廟宇舉行「過火」祭儀的火堆燃料,或用木炭,或用木材、或用金紙,將其堆疊燃燒後,由三壇法師做法調營結界、灑鹽米、開火路後開始進行,由男性信徒捧請神像神器,或扛抬神輿,快速通過燃燒後的炭灰餘火,藉以清淨、增加神力,有「浴火重生」之意。民間祭典中舉行「過火」之原始目的係借火的靈力,辟邪除穢,保持清淨,俗言「神明過火可以增加神力;信徒過火可以保持身體平安」。
▲ 由三壇法師做法調營結界、灑鹽米、開火路後開始進行 。(圖/記者鄒䕒頤拍攝)
同時在進行「過火」科儀的民俗禁忌裡,據廟方李光田董事指出,一般信眾如果男性有在產房待過未滿月時不宜參加「過火」儀式,還有女性信眾如果有月事,或生產後未滿月也不宜參加「過火」儀式。
▲爐主、慈濟宮吳溪財董監事及地方士紳等人,捧持尊神像「過火」。(圖/學甲慈濟宮提供)
此次「過火」祭典依據廟方資料顯示,過火的火材料則用粗大的刺竹根部(竹頭),每顆約有人頭大小,裝滿一台小貨車,總計約有四五百斤。在工作人員共同努力之下,大約用了半小時的時間,就將小貨車上的竹根在宮前推成一座小山模樣,等待法事進行。
▲ 過火的火材料則用粗大的刺竹根部(竹頭),總計約有四五百斤。 (圖/記者鄒䕒頤攝)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燃燒,火勢終於逐漸轉弱,兩位法師手持粗大的長竹竿,不斷翻動底下的竹根,使其充分燃燒,待火堆熱度變弱時,再以長竹竿將竹根焦砟打碎、攤平,然後以鹽混合淨香粉撒於餘燼之上。此時爐主、慈濟宮吳溪財董監事及地方士紳等人脫下鞋襪,捲起褲管,在敲鐘擂鼓聲中,捧持宮內四十多尊神像出廟等待「過火」。
▲俗言「神明過火可以增加神力;信徒過火可以保持身體平安」。(圖/學甲慈濟宮提供)
後續待火燼熱度適宜於「過火」時,吳法師唸咒「開火門」,唸畢,手持法鈴,首先「過火」,接著為保生二大帝「大令」、五營旗,次為該宮四十九尊神像,在由爐主李武雄奉請的開基二大帝帶領下,依序完成「過火」儀式。廟內諸神「過火」完畢,迎回宮內安座。整個祭儀於晚上十點前結束,法師一人持寶劍循火堆餘燼,在外劃一大圈,謂之「關火門」,表示「過火」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