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視角】聚焦川普關稅政策 台灣選擇不對抗策略,合作中求生機
南部最大聲/記者 曾志豪 高雄報導
美國前總統川普日前宣布啟動「對等關稅」政策,對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國產品大幅加徵進口關稅,掀起全球政經震盪。今(12)日播出的《南方視角》節目邀請時事評論員劉子安,針對政策內涵、各國反應與台灣因應進行深入剖析。他指出,台灣雖被課徵32%高關稅,卻選擇「不對抗、不報復」的合作路線,務實保全國家利益,值得進一步觀察是否能以低姿態換取實質得利。
台灣「五大策略」因應,穩中求解困
節目中,劉子安指出,台灣政府雖未公開譴責或報復美國,但其實推出了具體「五大策略」來降低衝擊:
-
啟動談判與對話:爭取比照美加墨FTA方式談判「零關稅」。
-
擴大對美採購與投資:包括軍購、能源採購,以及台積電加碼在美設廠。
-
主動清理非關稅障礙:回應美方疑慮,例如技術規範與檢疫問題。
-
強化對內產業支持:補貼中小企業、加速製造業升級。
-
深化台美供應鏈整合:「台灣+1」布局,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劉子安分析,這樣的政策框架看似保守,但其實是高度務實的「經貿穩定策略」,透過合作來爭取美方好感與減稅空間,並非毫無作為。
對照各國反應 台灣風格凸顯
節目進一步對比其他主要經濟體的應對方式,呈現出台灣在全球策略光譜中的獨特位置:
-
中國則選擇強硬報復,包括加徵關稅、限制美企、啟動反壟斷與出口限制,展現「不好惹」的姿態。
-
韓國、日本語氣強烈但實際行動保守,表達抗議之餘仍積極協商。
-
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新興國家則快速讓步,調降對美關稅以避免衝突升高。
-
歐盟與英國則維持對抗態勢,著手研擬反制措施,包括針對數位稅與特定美國商品。
在這樣的國際比較下,台灣的「低姿態、實用主義」策略顯得謹慎但不失靈活,與越南等國相似,皆走「犧牲小利、保全大局」的路線。
台灣選擇合作是否會得利?
針對台灣是否「太軟弱」的質疑,劉子安指出,台灣採取的合作型路線是基於多重現實考量:
-
台灣出口導向經濟,對美貿易具高敏感性。
-
在美中地緣政治夾縫中,台灣更需穩定與美關係以維護安全。
-
談判換取實利是中小國家的生存之道,強硬反制反而可能得不償失。
他強調:「這不是服從,而是一種戰略選擇。」以實際利益為導向,在全球政經轉變下爭取最大空間。不過從川普的關稅政策公布以後,行政院還有總統府的反應和宣布因應策略,被外界質疑沒有掌握狀況。國民黨的台北、新北、基隆、桃園縣4市在9日發出聯合聲明,提出六大因應措施。
市長盧秀燕啟動中台灣治理平台,7/7晚主動邀集7縣市首長一同召開線上會議共商對策 圖/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長盧秀燕啟動中台灣治理平台,在7日晚9時主動邀集7縣市首長一同召開線上會議共商對策。8縣市首長共同發表「7大聯合聲明」,包括建議行政院及早掌握關稅細節提供因應決策、盼政府公股行庫短期內不要抽銀根、呼籲立法院儘速通過880億元補助方案等意見。參加會議的有包括台中市長盧秀燕、新竹縣長楊文科、新竹市代理市長邱臣遠、苗栗縣長鍾東錦、彰化縣長王惠美、南投縣長許淑華、雲林縣長張麗善及嘉義市長黃敏惠等8縣市首長。
相較於民進黨在南部的縣市,沒有類似的整合,雖然都有設立對策小組或是有公布協助措施,可以明顯感受兩個政黨的差異!
節目詳情
《成功電台》
播出時間:4月13日中午12點10分-12點40分
收聽頻道 成功電台AM936
直接線上收聽
《南部最大聲》
fb粉絲專頁
4月13日網路新聞報導
You Tube
若錯過節目播出時間,4/14 17:00以後在成功電台官網-「隨選隨聽」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