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于北辰市議員對景福宮防撞柱設置是考量「警示」還是「保護」路人質詢
在美化市容與行人安全的前提下,市府在景福宮裝了57支防撞柱,本是政策良善,但是一支要價2萬6千7百元的進口設備,這個價格局長認為市民是否能接受?
此裝置的功能是「警示」還是「保護」路人?
若是示警功能必須識別「明顯」,「保護」功能必須堅固,民車一碰就損毀?撞壞必須原價賠償,2萬6對一般民眾來說太重了吧?
民眾因路寬調整,不慎碰撞造成物損,面臨高額公物賠償問題,市府有無備案來減輕人民負擔。
如此貴重的設施,是否考慮部採保險理賠模式,或者依損壞情況分擔?安全很重要,但安全不代表可以無上限亂花錢。
G12~G13A站,進度在哪裡?
都發局過去提過,開發要從642公頃縮小到250公頃,再聚焦在捷運場站500公尺範圍內優先處理。
問G12到G13A的場站周邊開發,到底現在推動到哪裡了?
有沒有可行性規劃完成?哪些地段正在整合?有沒有卡關?到現在都沒有明確進度說明,我們不能讓市民一直在等。捷運通了,機能若是跟不上要如何因應?
這篇文章 于北辰市議員對景福宮防撞柱設置是考量「警示」還是「保護」路人質詢 最早出現於 台灣新聞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