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到底脫不脫鉤?美財長要和中國簽「大協議」

( 德國之聲中文網)當地時間4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對媒體表示,正在“考慮一些措施來幫助一些汽車廠商”。美國總統說,車企需要一些時間將生產線從加拿大、墨西哥等地遷出,“他們需要一點時間。”

代表福特、通用、斯特蘭蒂斯的美國汽車政策委員會主席布倫特(Matt Blunt)則表示,該機構贊同特朗普提高國內產能的目標。“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對汽車零部件廣泛征收的關稅可能會破壞我們的共同目標:建設一個繁榮、增長的美國汽車產業。而且,許多供應鏈的轉型也確實需要時間。”

特朗普在3月27日宣布對汽車產品加征25%關稅,並稱這是“永久性關稅”。一個星期後,他更是對全球100多個國家出台“對等關稅”,並且和中國相互加碼反制,引發了金融市場的恐慌。不過,在債券市場大量拋售美國國債導致其利率快速上漲之後,特朗普又宣布將數十個國家的“對等關稅”暫時下調到10%,以便留出談判時間。與此同時,他又將對中國的加征關稅上調到145%,幾天後又暫時豁免了半導體、芯片等部分電子產品。美國總統在貿易政策上的強硬貿易立場也由此變得模糊。

他在4月14日就此回應說:“我不會改變主意,但是我靈活變通。”

這種“靈活變通”也加劇了不確定性。4月14日當天,標准普爾500指數上漲了0.8%,但是今年初以來已經累計下跌了近8%。十年期的美國國債利率則飆升到了4.4%。北方信托銀行(Northern Trust)首席經濟學家卡爾·坦能鮑姆(Carl Tannenbaum)就在一份分析報告中警告:“消費者、企業、市場信心受到的損害可能已經不可逆轉。”

啟動特別關稅調查

就在同一天,美國政府披露,已經在本月初啟動了針對藥品以及剛剛獲得關稅豁免的半導體產品的“232條款”調查。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允許美國總統以國家安全為由下令加征關稅。商務部表示,正在調查進口芯片、芯片制造設備、包含芯片的商品如何影響美國國家安全。按照該法律條款,調查應當在270天內、也就是今年年底完成。

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之前已經表示,藥品、半導體、汽車將在稍晚時候被征收“特定行業關稅”,並強調“這些關稅是不可談判的”,旨在確保“將需要在美國生產的核心國家安全產品轉移到美國(進行生產)”。“我們需要在美國生產藥品、我們需要在美國生產半導體。”

目前,美國生產的藥品中,超過70%的原材料由其他國家生產,主要來自印度、歐盟以及中國。美國制造的藥品產量約為全球的1/5,但其消費量卻達全球的45%,遠超任何國家。在半導體方面,盡管美國本身也是重要生產國,但是僅限於產業鏈的某些環節。根據美國方面的統計,台灣在先進邏輯芯片生產方面佔據全球92%的產能。此外,美國去年從中國進口的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以及其他電子零部件總額高達1740億美元。

到底脫不脫鉤

4月14日在接受彭博社的采訪時,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美國和中國的經濟“沒有理由必須分道揚鑣”。他認為,即便兩大經濟強國互相發出關稅威脅,依然有可能在某個時間點“達成一項重大協議”。他是在回答“是否需要擔心美中徹底脫鉤”時做出這番表態的。貝森特還補充說,“脫鉤並非必然,但是有可能。”

美國財長強調,與中國達成協議將比與其他國家達成協議更加困難,因為“中國既是我們最大的經濟競爭對手,也是我們最大的軍事對手。”

當天早些時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抵達河內,與越南共產黨總書記蘇林會晤,並強調“貿易戰沒有贏家”、“堅定戰略定力,共同反對單邊霸凌”。此舉被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是在回擊“美國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談判從而能夠孤立中國”之說法。特朗普則對此點評說:“中越兩國正試圖搞壞美國”,暗示習近平和蘇林正合謀破壞美國經濟。

另外,歐盟貿易與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齊(Maroš Šefčovič)4月14日則通過社媒表示,他代表歐盟和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美國貿易代表格裡爾(Jamieson Greer)進行了會談。“歐盟依然保持建設性姿態,並且准備好達成公平的協議,包括我們的工業品零關稅對等提議,並且著手解決非關稅壁壘問題。”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德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