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誰為關稅買單?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稱,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反復無常的變化,也恰恰暴露出了這些政策的矛盾和荒誕之處。這篇題為《特朗普正在自我瓦解》的評論寫道:
“前不久,美國副總統萬斯曾將14億中國人統統稱為中國農民,而現如今,美國總統特朗普又突然對這些‘中國農民’產生了憐憫之心。這位美國總統的關稅政策再次出現大轉彎之後,這些‘中國農民’暫時無需為出口到美國的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及其他電子產品支付高額關稅。特朗普一再向美國民眾承諾:這些至少10%、對中國甚至高達145%的關稅,無需由美國人承擔,而是會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供貨商買單。他甚至承諾關稅帶來的財政收入如此之豐厚,以至於可以廢除國內的所得稅。他的口號是:既然‘愚蠢的外國人’能買單,美國人何必還要為國家掏錢?
人們很想知道,特朗普本人真的會相信這種荒唐邏輯嗎?一個不爭的事實卻是,上周顯然已經有人悄悄告訴了總統,現實操作中情況並非如此。關稅增加之後,也許部分中國制造商會為了保住美國市場而降低價格、犧牲利潤。但此前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分析顯示,大部分額外成本最終還是會轉嫁到美國消費者身上。
換句話說,要為最新款iPhone支付3000美元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美國人。這一遲到的認知,現在顯然已經對美國總統發揮了作用,因此,他對中國人的所謂‘憐憫’,實際上是他對美國消費者、蘋果公司和自己民調數據的擔憂。事實上,這也是特朗普首次承認,其關稅政策的核心只是一場鬧劇而已。 ”
評論指出,嚴重的貿易不平衡可能會動搖世界經濟的穩定。但關稅是否就是解決問題的正確手段,卻極其值得懷疑。
“特朗普的政策正在趨於荒謬,例如:如果從中國進口一台平板顯示屏,至少現在可以免於支付145%的關稅;但如果是進口平板顯示屏的各個零部件,然後在美國本土組裝成整機,那就得支付145%的關稅。如此‘關稅策略’如何能把工作機會帶回美國,恐怕只有總統本人知道。”
德國基民盟、基社盟以及社民黨上周簽署了聯合執政協定,《商報》發表評論稱,“下一屆政府的對華政策聽起來是合理的、現實的,也符合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這篇題為《對抗並非對華關系的全部》的評論寫道:
“聯合執政協議指出,對抗並非一切,在符合德國和歐盟利益,以及從北京角度也符合中國利益的領域,雙方應當開展合作。協議中正確地指出,沒有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口第二大國之中國的參與,氣候變化等‘人類面臨的全球性任務’就無法得到解決。”
新政府計劃定期分析並重新評估其對華經濟政策,這無疑也是正確之舉。同樣有意義的是,未來政府將尋求加強歐洲各國的相互協調,因為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有一點已經相當明確:即便是德國和法國這樣的歐洲大國,單獨發聲時在中國的影響力也日益減弱,但作為統一的歐洲內部市場,歐洲則依然擁有相當大的份量。
確立上述基本立場之後,仍有足夠空間將中國視為伙伴。為此,確實需要重拾合作的勇氣,以便在高校、經濟領域,以及社會層面開展交流。應根據個案,做出能否合作的決定,而不再進行那種無休無止的原則性辯論。應以務實態度去處理這種在競爭、對抗與伙伴關系之間錯綜復雜的三角關系。”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