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議員于北辰長期質詢 反映市民每天通勤 等車 叫車的真實困境
一、AI智慧號誌規劃多年,桃園區應優先納入實施AI智慧號誌系統推動多年,但實際效益在桃園區仍不明顯。
本席關注的重點是,交通建設不該只有規劃與展示,而應針對交通壅塞熱區優先處理。以春日路、中正路、大興西路、國際路等主幹道為例,早晚尖峰時段車流壅塞、路口延滯嚴重,現行號誌無法因應即時車流彈性調整燈號變換時間,常因燈號遲滯造成長時間回堵,市民通勤苦不堪言。
請交通局說明:
1. 是否已將上述路口納入AI智慧號誌導入路網中?
2. 若已納入,執行進度為何?若尚未規劃,預計何時可納入?
3. 是否有公開的評估指標與成效數據,供市民查詢與監督?
桃園區為通勤重要節點,應列為AI智慧號誌優先實施區域,請交通局提出具體落實方案與時程。
二、公車資訊落差與尖峰候車擁擠並存,智慧站牌應整合即時搭乘資訊
本席接獲多起民眾反映,雖站牌顯示「即將到站」,但公車抵達時因已滿載,實際上無法上車。
此情況在桃園-台北通勤幹線路線(如9005、9009、9023)尤為常見,尖峰時段候車人數眾多,班距不固定,導致通勤族延誤行程、轉乘困難。
目前桃園市共設有約7,200處公車站牌,但智慧站牌(含LED、電子紙等)僅約852處,設置率僅約12%。多數站點無即時顯示功能,民眾無法判斷是否能上車,各智慧車站應增加監測攝影機,掌握各站候車人數與安全。
建議交通局:
1. 推動智慧站牌功能升級,納入「車內擁擠程度」、「是否可上車」等資訊顯示。
2. 結合車載GPS、人流感測、AI辨識技術,影像攝影機等,提供即時資訊回報。
3. 桃園區應列入智慧站牌優先加設區域,尤其是轉運節點與高人流幹線站點。
智慧交通不只是預估抵達,更要讓民眾清楚判斷「這班車上得去嗎」,請交通局正面回應是否已規劃並提出可執行時程。
三、計程車夜間招呼站識別度不足,民眾使用困難
目前桃園區多數傳統計程車招呼站標示低矮、無照明、無反光,夜間難以辨識、實質無法使用。
民眾尤其是女性、長者與夜班工作者,普遍反映站牌「看不到、不敢靠近、不確定可否叫車」,導致招呼站淪為擺設。
1. 系統盤點全區招呼站現況,針對夜間可視性不足之站點優先改善。
2. 建議納入提升站牌高度、增設LED照明或背光板、加強反光材料等設計標準。
3. 桃園火車站、醫療院所、夜市、捷運接駁站等重點地點應優先處理。
計程車招呼站應該是市民夜間安全出行的依靠,而不是找不到、用不了的空設施。請交通局提出盤點結果與改善進度。桃園市議員,長期服務桃園區,所反映的是市民每天通勤、等車、叫車的真實困境。智慧號誌要優先部署在壅塞熱點、公車資訊要升級成可判斷上車條件、招呼站設施要讓市民敢靠近、看得清。請交通局正視這些市政細節,提出具體、分區、分時的改善計畫,讓桃園區民眾真正感受到智慧交通不是口號,而是有感的改變。
這篇文章 桃園市議員于北辰長期質詢 反映市民每天通勤 等車 叫車的真實困境 最早出現於 台灣新聞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