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長平觀察:中國宣傳機器也成了「甲亢哥」?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周,美國網紅“iShowSpeed”結束了他的中國之旅,轉道蒙古繼續他的直播行程。這就更加讓人覺得,中國之旅只是他的全球直播中的一個正常環節,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這位年僅20歲的網紅本名小戴倫·沃特金斯(Darren Jason Watkins Jr.),在各類社交媒體平台上的粉絲總量超過一億。中國網民稱他為“甲亢哥”,因為他總是表情誇張,聲音亢奮。

其實“甲亢症”是直播網紅的一個“通病”,尤其是去中國掙錢的“洋五毛”,很多人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大呼小叫:“哇,北京,太厲害了!”“中國,我愛你!”不論是見到高樓大廈,還是點菜掃碼,都表示被震驚,被迷住,極大地滿足了中國人的自豪感——准確地說,是滿足了中國人被允許表達的感情的需求。

來自俄羅斯洋的“洋五毛”伏拉夫的此類表情堪稱典範,還被網民制作成多個表情包。

“洋五毛”們真正讓人震驚的事情,可能是其中部分人靠表演“甲亢症”得到的回報:坐擁千萬粉絲,如潮的廣告代理,各類文藝舞台,權力座上賓,社會人上人。

高回報就會吸引更多投資者。“洋五毛”越來越多,身價也就只跌不漲。有一些人覺得這生意難做了,移師泰國和越南,仍然作甲亢狀:“哇,泰國,太厲害了!”“越南,我愛你!”被中國網民逮住嘲笑。

被浪費掉的是美元還是人民幣?

“iShowSpeed”帶來了新的方式。不是幾分鐘的短視頻,而是幾個小時的直播。不是一次兩次震驚,而是全程處於“甲亢”狀態。更重要的是,他不是因為來了中國才“患上甲亢”,而是在美國就已經“病入膏肓”,而且早已經是大名鼎鼎的網紅。

就憑這一點,這位“甲亢哥”就甩下那些面臨失業的“洋五毛”們一大截。他和他的團隊甚至不認為自己屬於“洋五毛”之列,而更像是當紅明星走個穴。

更進一步的的辯解認為,這連走穴都不算,而是“甲亢哥”的本職工作。直播就是他的事業,其價值除了圖個樂,也是通過“一鏡到底”呈現世界各地“真實”的社會面貌和風土人情,有利於相互了解和文化傳播。

也正因為有了這個“馬甲”,中國宣傳機器也得了“甲亢”,從新華社、環球時報、地方媒體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中國駐美大使館,都毫不避嫌地興奮起來。這波宣傳找到一個聽上去不錯的說法:“甲亢哥”的流量密碼就是“不戴濾鏡看中國”,向全世界呈現了一個繁榮富強、文化深厚以及和平友愛的中國,“幾個小時的直播摧毀了幾十年的反華宣傳”,“讓無數抹黑中國的美元打了水漂”。

我倒是覺得奇怪,這些宣傳機器這樣說,不怕自己失業嗎?眾所周知,中國政府為了審查、過濾、屏蔽和篡改信息,不惜耗費巨資,設置各種機構,養活大量人員。如果一個外國網紅,不用濾鏡,沒有剪輯,拿個手機一拍,拍出來的中國,正是中共想要世人看到的樣子,被浪費掉的到底是美元還是人民幣?

直播“種族主義”證明沒有腳本嗎?

事情顯然沒有這麼簡單。人所共知,沒有人可以在中國“不帶濾鏡”地自由報道——中國人不行,外國人更不行。也沒有中國人可以站在中國城市的街頭,面對鏡頭自由地表達。

“甲亢哥”直播中的一些“事故”,被認為證明沒有腳本,沒有安排,其實也正好印證審查無所不在的現實。跑了七八個城市,直播了幾十個小時,“甲亢哥”就沒有碰到一個上訪者,一個討薪者,一個“996/997”,一個失業者,一個“鐵鏈女”,一個維權律師……卻碰到了幾個種族主義者,還能直播互動,完整地說出諸如這樣的話:“我是種族主義者,我恨黑人,我是黑人殺手,但是我喜歡你的女朋友,因為你的女朋友是白人,我愛她”。這只能說明,中國民眾和網媒都知道,種族主義話語是可以說、可以播的。

相比之下,在北京街頭,一位路人突然對“甲亢哥”高喊“習近平向你問好”,國內多個相關直播間的直播立即遭到封禁。可以想見,如果這個人喊的是“北京四通橋”或者“成都茶店子立交橋”的口號——“不要領袖要選票,不做奴才做公民”、“中國不需要誰指明方向,民主才是方向”,那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宣傳機器的自信來自何處?

因此,更加讓人好奇的是,整天戰戰兢兢搞信息審查的中共官媒,只能照本宣科的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以及遠在美國華盛頓的中國大使館,怎麼就那麼有底氣,知道“甲亢哥”不會去西藏、新疆和內蒙古,不會看隨處可見的爛尾樓,也不會遇到貿易戰中傾家蕩產的小業主呢?

那些為維穩累得精疲力竭的地方領導,怎麼就能那麼放心地張開懷抱迎接“甲亢哥”,還派出大批警察為他開道呢?

要知道,正如有網民哀嘆,連花了那麼大的代價請來的谷愛凌,也只能等到冬天到了,“下雪了,北京變成了北平,西安變成了長安,南京變成了金陵,谷愛凌也才變成了中國人”。

至於“甲亢哥”這樣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網紅,如何和專制政府合作,是否一個“酷”、幾聲“哇”就可以掩蓋背後的倫理問題,我得用另外一篇文章來展開討論了。

作者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長平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有興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