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菇研所X臺南市竹會|返鄉青農聯手竹藝職人,讓永續成為日常

「我想做出一款更環保的太空包,讓大家在享受養菇樂趣的同時,也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這是返鄉青農歐晉豪的初心。2024年,他回到台南創立【金花菇研所】,一處結合教育、環保與地方創新的農業實驗場。
圖/金花菇研所 Kinhana Mushroom Lab (金花菇研所 提供)
十多年來的栽培經驗,讓他觀察到一件事:許多人對菇類仍充滿疑問。有人以為香菇是種在土裡的,也有人問菇到底要不要沖洗,甚至不知道木耳其實也是一種菇。這些問題讓他推動「食菇教育」與「食農教育」,走進校園與社區,透過親手體驗,讓大小朋友重新認識這些來自菌絲的生命,也更理解食物與環境的關係。
除了教育,他也關心養菇的方式是否能對環境更友善。傳統使用的塑膠太空包不易回收,對土地造成負擔。他開始嘗試以咖啡渣、甘蔗渣、茶葉渣與竹屑等農業廢棄物作為栽培基質,並建立回收機制,只要歸還用過的菇罐,就能獲得回饋,減少一次性使用的浪費。
圖/金花菇研所 Kinhana Mushroom Lab 永續栽培瓶,菇菇栽培組 (金花菇研所 提供)
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他與臺南市竹會展開合作,共同研發一款以竹為靈感的永續栽培瓶。取代塑膠瓶體,這款栽培容器融合天然材質與美感設計,不僅提升可回收性,也回應了他對教育場景的想像。它能成為家中的自然裝飾,也是一盆活的教具,讓人親手在室內或辦公室簡易的種出香菇、粉紅玫瑰菇或猴頭菇,體驗「從產地到餐桌」的完整過程。
圖/金花菇研所 Kinhana Mushroom Lab 食農教育現場,與臺南市竹會攜手推廣永續栽培體驗(金花菇研所 提供)
歐晉豪相信,永續不是遙遠的理想,而是藏在生活中每一個選擇裡。從材料使用、循環回收到教育推廣,他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回應著SDGs強調的責任消費與ESG對環境友善的行動方向。
在金花菇研所,農業不只關乎產量,更是一場關於生活方式、教育理念與環境責任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