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北京舉辦人機共跑馬拉松 機器人冠軍「技不如人」

(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上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於周六(4月19日)在北京舉行,機器人“天工Ultra”領先於同類參賽者,以2時40分42秒的成績沖線。

盡管如此,“天工Ultra”最終仍遠遠落後於人類冠軍——後者以1小時11分07秒的速度沖過終點線。

約有20台“長”有雙腳的人形機器人與1萬多名人類選手共同參加了這場全程21公裡的比賽。

機器人賽道與人類賽道之間設有隔離屏障。

工程師“教練”可以在途中調整他們的高科技選手們,賽道上還設有專供機器人使用的補給站。不過,這些補給站提供的不是水和零食,而是電池和技術工具。

這場比賽更像是一場技術秀。在提振國內經濟和與美國的技術競爭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中國政府正大力推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發展。

機器人公關秀

參賽機器人必須符合一些資格標准——最關鍵的是擁有兩條腿。不是所有機器人都能健步如飛,如中國國家電視台的報道所顯示的那樣,一些機器人在現場寸步難行,甚至還沒抬腿就摔跤出局,另一些則步履蹣跚,工程師慢悠悠地跟在它們後面照料。

那麼,這場被中國媒體大力宣傳的活動只是做做樣子嗎?

“這樣的賽事確實能測試人形機器人的實際能力,”波恩大學的機器人學教授馬倫·本內維茨(Maren Bennewitz)說,“不僅僅是硬件問題,軟件也必須能夠讓機器人感知周圍環境並作出適當反應,無論是地形還是周圍對手。”

但也有專家認為,這場比賽旨在是象征意義。“在我看來,北京的這次半程馬拉松明顯是一場公關活動,目的是展示中國的技術實力,”慕尼黑工業大學應用力學教授丹尼爾·裡克森(Daniel Rixen)表示。

裡克森指出,要讓人形機器人完成半程馬拉松存在許多難點:它們必須節能、高強度,並能在長距離中動態導航而不摔倒。精確的運動規劃和平衡控制至關重要。

美中技術競爭

這場比賽也帶有地緣政治的意味。它發生在中美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領域技術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美國公司如Figure AI、特斯拉(Tesla)、敏捷機器人(Agility Robotics)和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正在競相開發具有仿真動作和認知能力的先進AI。

而中國則決心顯示自己是行業領跑者。“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已經建立了技術領先優勢,”裡克森表示,他認為中國本土產業發展迅速,能夠以具有競爭力的成本制造出最先進的機器人。

政府主導的創新

中國政府已將機器人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重點。人形機器人研發已被納入工信部文件“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今年早些時候,中國AI公司“深言科技”(DeepSeek)因據稱在生成式AI方面取得突破而成為國際輿論焦點。

在3月份召開的“兩會”上,官員們承諾為面向未來的技術領域提供更多資金支持,包括支持人形機器人的發展。

國家媒體經常突出報道機器人領域的進展,而相關技術也已在現實中應用。

在北京一個公園內,“長”得像狗的四足巡邏機器人(智慧機器犬)已開始協助警方執勤。它們配備多光譜攝像頭和高精度傳感器,官媒稱其為北京打造智慧城市的最新成果。

(德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德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