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我們是否孤獨?研究發現存在地外生命的「最有力證據」

(德國之聲中文網)雖然人類一直在尋找地外生命,但實際上,人類迄今尚未對“生命”本身有一個普遍接受的定義。

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周三(4月16日)表示,他們在一顆位於太陽系之外的巨大行星上發現了迄今為止存在生命跡象的 “最強有力證據”。

“我們目前發現的,是太陽系外可能存在生物活動的線索,”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尼庫·馬杜蘇丹(Nikku Madhusudhan)表示。

馬杜蘇丹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探測到某些氣體的化學指紋——這些氣體在地球上僅由生物過程產生——是首次發現可能有生命存在的外星世界的線索。

“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時刻。”他發布會上說道。

可能存在生命跡象的系外行星K2-18b

該研究團隊同時呼籲謹慎對待此次發現,強調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發現了真實存在的生命體,還需要進一步的觀測以明確當前所見到底為何。

這項發表在《天體物理學快報》(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的研究指出,研究人員在一顆距離地球約120光年的行星上發現了可能的“生物特征”——即一種指示生物過程存在的跡象。

這顆名為K2-18b的行星,其質量約為地球的8.6倍,直徑約為地球的2.6倍。曾有研究將其成為“超級地球”或“放大版地球”。

科學家此前已經在這顆系外行星(即圍繞太陽系之外恆星運行的行星)上探測到含碳分子,包括甲烷和二氧化碳——這些碳基分子是生命的基本構件。

此前研究曾指出,K2-18b可能是一顆“Hycean行星”(hydrogen-ocean planets 氫氣海洋行星)——這類行星可能擁有富氫大氣層和被海洋覆蓋的表面。

化學線索

K2-18b是一顆罕見的系外行星,其繞恆星運行的軌道處於所謂的“宜居帶”——既不太熱也不太冷,從而可能存在液態水,這被視為生命存在的關鍵因素。

天文學家通過觀測這些遙遠的系外行星在穿越其母星前方時的大氣光譜,分析氣體分子是如何阻擋穿過其大氣層的光線來獲取數據。

2023年,韋伯望遠鏡首次在K2-18b的大氣中探測到甲烷和二氧化碳,這是在宜居帶系外行星上首次探測到此類碳基分子。

同時望遠鏡還探測到一種叫做二甲基硫(DMS)的化學物質的微弱信號。這促使科學家於一年前再次將韋伯望遠鏡對准該行星,這一次使用中紅外儀器觀測不同波長的光線。

這次,他們發現了更強的化學信號,盡管尚未達到科學家在統計學上所需的“五西格瑪” 顯著性閾值(即Five sigma 99.99999%)。

但即使未來取得了“五西格瑪”結果,也並不必然意味著該行星上真的存在生命。

比如去年,科學家在一顆彗星上發現了二甲基硫的蹤跡,表明它也可能通過非生物過程產生。

然而,馬杜蘇丹指出,在K2-18 b上觀測到的DMS濃度似乎比地球上高出數千倍,強烈暗示其或具有生物起源。

我們是宇宙中的唯一生命嗎?

K2-18 b長期以來被認為是 “Hycean行星”最有可能的候選者——一個比地球更大,擁有富含氫氣大氣層的海洋世界。

這些星球被認為不太可能孕育智慧生命,而更可能存在類似數十億年前地球海洋中的微生物。

不過也有研究質疑,目前所假設的Hycean行星距離母星太近,可能無法維持液態水存在,其中就包括K2-18b,它每33天繞母星一圈。

牛津大學行星物理學教授雷蒙德·皮埃爾昂貝(Raymond Pierrehumbert)通過一項獨立研究指出,K2-18b的溫度可能過高,不適合生命存在。

他對法新社表示:“如果這顆行星上真的存在水,那也將是極端高溫、無法居住的‘煉獄之海’,更可能是由岩漿構成的海洋。”

科學家呼籲保持耐心

美國德州西南研究院太空科學部門首席科學家克裡斯托弗·格萊因(Christopher Glein)將K2-18b稱為“一個令人著迷的世界”(a tantalizing world),但也警告科學界應“盡可能全面謹慎地驗證數據”。

麻省理工學院(MIT)行星科學教授莎拉·西格爾(Sara Seager)也呼籲保持耐心。她指出,過去也曾有報道稱在K2-18b的大氣中發現水蒸氣,最終卻被證實是其他氣體。

她補充道,在我們的太陽系中,如火星、金星,以及土衛二等,“可能更有機會被證實是適合生命存在的地方。”
馬杜蘇丹表示,只需要再使用韋伯望遠鏡觀測16到24個小時,就能驗證他們的發現,而這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實現。

馬杜蘇丹補充說,即便此次研究無法最終確認K2-18b存在生命,未來借助韋伯望遠鏡和其他新一代設備,人類或許比預期更早能發現地球之外的生命。

“這可能是一個轉折點,”他說道,“我們終於有能力回答那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唯一)?”

(法新社 路透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作者: 德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