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客座評論:美中若能通過關稅戰穩定相處或許未必是壞事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中關稅戰正式開打不到兩周,特朗普政府先是豁免了電子、半導體等部分產品加征的關稅,接著特朗普本人表示不會再對中國加征更高關稅,暗示美中雙方互加關稅的游戲已結束,白宮並開始討論組建一個由副總統萬斯以及財政部長、商務部長等參加的工作小組,以便在未能與北京談判取得突破的情況下,緊急處理相關問題。華盛頓的這些舉措,被市場解讀為面對中國的對等報復,在關稅戰上承受了很大壓力,不得不有所退卻。

特朗普上台即將滿百日,被一些美媒批評為幾乎一事無成。確實,他雄心勃勃宣布要做的事情,無論是調解俄烏戰爭、加沙危機,還是內部推動的改革,以及發動關稅戰,都面臨很大阻力,有的看似爛尾。原因在於,四面出擊,用力過猛,欲速而不達。特朗普挾選舉全勝之威,高估自身力量,以為只要出手,在內政外交上就沒有擺不平的事,解決不了的難題。

具體說,他對內抽干華盛頓的“沼澤”,砸爛民主黨的“政治正確”;對外,讓世界所有國家,在美國的大棒之下乖乖就範。目標過多,全面開火,必然樹敵也多,而且不同目標之間,可能亦會有沖突,並分散精力,不能做到集中優勢“兵力”,在一、兩個主要目標上打“殲滅戰”。

事實上,在多個目標上使力,也會模糊焦點,不清楚到底哪個目標才是優先目標。如果所有目標都是主要目標,短期內要達成效果,又必然面臨精力有限、資源不足的窘境。此外,加上他的國安外交和財經團隊相對不專業,處理事情簡單粗暴,幾乎必然要為自己人為制造很多“敵人”,爛尾或失敗似乎不可避免。

特朗普集中力量懲罰中國

華盛頓面對的這種混亂局面看起來有利北京應對關稅戰。在特朗普給予除中國之外所有國家90天的關稅寬限期後,北京研判這輪關稅戰的主要目標,實際就是對著中國而來,其他100多個國家不過是用來陪綁,為對中國實施懲罰性的高額關稅施放煙幕彈的,作出這樣的判斷,也就會更堅定對美國的對等報復是個正確決定。

而對特朗普來說,如果隨後對中國再加征50%的關稅,是因未料到北京的對等報復使得面子有些掛不住,從而受憤怒情緒驅使,那麼,此後兩次把中國關稅提到145%,再用情緒驅動就很難解釋了,特朗普的確有可能修正了此前打關稅戰的目的:不是針對所有國家,而集中力量懲罰中國。他或許相信用美國的關稅力量是可以狠狠打擊中國經濟、把中國往死裡整的。

華爾街在和特朗普漸行漸遠

然而,此時修正目標有可能晚了,特朗普還是低估了他上台以來的一系列動作給世界特別是美國盟友所造成的破壞性後果。到他的第二任期,美國過去幾十年積累的良善霸權形象已經受損了不少,特朗普在這不到百天的舉動則把美國剩余不多的國家信譽全部敗壞了——不僅僅因他在關稅問題上對所有國家的惡劣態度,也因他和俄羅斯緩和關系,對烏克蘭施壓,以及對格陵蘭島、加拿大和巴拿馬赤裸裸的領土威脅。

盡管其後他暫停了90天的關稅,但畢竟還是憑空對所有國家加了10%的關稅。信譽一旦喪失,要想恢復非常難,除非加倍改善,然而,至少從目前看,特朗普沒有這個打算,最多在壓榨盟友上不再加碼而已。這就是美國的金融市場為什麼還在動蕩的原因,華爾街不信任特朗普,和他漸行漸遠。

特朗普或許不怕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報復,但他怕市場,或許只有市場的壓力能讓他有所收斂,修正瘋狂的做法。

特朗普將施壓別國對中國實施二級關稅?

然而,在對付中國上,特朗普和他的團隊是心有不甘的,在和其他國家的關稅談判中,已曝出施壓這些國家對中國實施二級關稅的消息,這對北京確實是比對美國關稅還難應對的壓力。中國和全球100多個國家都是數一數二的貿易伙伴,若所有國家在美國壓力下對輸入它們的中國商品征收關稅,哪怕只有10%,對中國的外貿都會造成巨大沖擊,從而拖累整個經濟增長,壓垮中國經濟。

一般認為,包括轉口和小額貿易在內,中國對美出口佔到整體出口的20%,若美國真能做到將中國所有轉口貿易都切斷,理論上中國會損失GDP4個百分點。但考慮北京會加大刺激力度,采取措施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同時美國並不能完全阻斷中國的轉口貿易,加上特朗普政府豁免的部分產品,中國經濟今年會減少2個百分點的GDP,相對今年預定的增長指標,降幅達到2/5,其影響不可小覷。北京應該明了這個後果。假如特朗普對其他國家的二級關稅威脅起到作用,對中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壓力比應對美國要大得多。

很難想象他們會答應特朗普的要求

那麼,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盟友對中國實施二級關稅的可能性多大?客觀評估,概率不高,但某些對美國貿易依存度大過中國很多的國家,或者在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的國家,可能會在特朗普的壓力下屈服。

對多數國家而言,若對中國實施二級關稅,肯定擔心引來北京的報復,損失對華出口,但美國市場又不能填補這個損失,否則會進一步拉大這些國家和美國的貿易逆差,而這正是特朗普宣稱對所有國家征收對等關稅的理由,

另外,別的國家也無法吸收出口中國的部分。考慮它們賣到中國的產品總量大於賣到美國的總量,盡管多數國家對華貿易呈現逆差,也很難想象會答應特朗普的要求,除非它們想經濟自殘。這還不論中國出口這些國家的產品結構,是美國和其他國家難以替代的。英國財相就已表示不會跟隨美國這樣做。

4、5兩月可能是北京最難熬的階段

美中關稅戰要打多久才會停下來,目前沒人知道。從兩國的貿易結構來看,中國進口美國的產品主要是農產品和能源以及少數如波音飛機之類產品。這些替代性都很強;而美國進口中國的主要是電子零部件之類中間產品,以及低附加值的消費品。後者可以替代,但問題在於,中國有規模優勢,要想在中短期內全部由其他國家替代,難度也大,中間產品的可替代性就更差。這似乎表明中國的抗壓性比美國要強,然而,中國的問題在於,出口美國的產品總量太大。因此,市場預期,在打了一陣後,雙方終究要坐下來談。目前特朗普已對此發出了信號,就看北京如何接招。

從北京之前的表態看,在華盛頓沒有釋出明顯緩和的信號下,是不會主動給特朗普政府來電談判的,雖然北京並不拒絕談判。有鑑於中國經濟依然疲軟,而關稅戰進一步沖擊市場信心。四、五兩月可能是北京最難熬的階段,挺過了這兩月,隨著刺激措施的逐漸生效,未來應對或許顯得從容。

但北京也有有利條件,如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強,民眾對困難已有預期和准備,低物價和高儲蓄等,後者為北京采取加槓桿預備了空間,前者由於特朗普的糟糕表現,讓北京成功地把關稅戰的敘述轉到美國無底線地打壓中國上。現在的問題是,北京能否在美國的壓力下推進結構性改革,把經濟增長建立在消費驅動的基點上,這是北京最終成功應對關稅戰的關鍵。

不管怎樣,經過這場經濟的生死較量,雙方才能真正摸清自己的實力,從而找到一種穩定的相處模式。就此而言,此次關稅戰對雙方或許也未必是壞事。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志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鄧聿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