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菜單應標示碳排放量 立法院公聽會討論落實永續低碳健康飲食計畫


▲4/22世界地球日,「如何落實永續低碳健康飲食計畫」公聽會於立法院群賢樓舉行,由立法委員陳昭姿(中)與多個民間團體共同舉辦。(圖/蕭任峰攝)

【亞太新聞網/記者蕭任峰/台中報導】

4月22日適逢世界地球日,一場「如何落實永續低碳健康飲食計畫」公聽會於立法院群賢樓舉行,由立法委員陳昭姿辦公室與多個民間團體共同舉辦。此次會議不僅聚焦於政府如何積極面對飲食轉型的挑戰,也提出一系列具體政策建議,期盼藉由制度改革與教育推動,實質改善台灣社會的飲食結構與氣候作為。

在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台灣已被列為氣候高風險國家。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資料顯示,農牧業活動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24%,足見飲食行為對氣候的影響不可忽視。陳昭姿委員指出,雖然行政院已公布《台灣淨零路徑總體減碳計畫》,但對於「飲食減排」的著墨仍過於薄弱,顯示政策仍需補強與具體行動。


▲立法委員陳昭姿強調,政府應儘速推動具體的「永續低碳健康飲食行動計畫」,引導民眾選擇更環境友善、對健康有益的食物,減碳從三餐開始。(圖/蕭任峰攝)

「減碳不只靠能源轉型,更要從三餐開始。」陳委員強調,政府應儘速推動具體的「永續低碳健康飲食行動計畫」,引導民眾選擇更環境友善、對健康有益的食物,如增加蔬食比例、減少高碳排放肉品的消費、鼓勵支持在地食材等,並在餐廳、學校及公部門逐步導入「菜單碳足跡標示制度」,讓每位用餐者都能直觀了解自己選擇對地球的影響。

菜單標示溫室氣體排放量

會中,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陳椒華引用2018年《Science》期刊的研究指出,不同食材的碳排放差異甚鉅,他列出一系列的食材碳排放清單,以及推薦各種菜單試算,其中每公斤牛肉的碳排放高達99.48 KgCO2 eq為最高,而豆類與堅果則分別僅為1.79及0.43kg,而以肉類為主食的菜單都遠高於以植物為主食的碳排放。她呼籲,政府應推動全國性「菜單碳標示」,消費者更容易分辨與選擇低碳飲食,建議公家單位及學校之餐飲菜單可以率先標示溫室氣體排放量。


▲陳椒華引用《Science》期刊的研究數據,肉類為主食的菜單都遠高於以植物為主食的碳排放。呼籲政府應推動全國性「菜單碳標示」。(圖/蕭任峰攝)


▲公聽會上公告各類食材每公斤碳排放整理表(單位:KgCO₂ eq/kg)。(圖/蕭任峰繪製)


▲公聽會上公告不同主食菜單之碳排放量比較表(每餐總碳排放,單位:KgCO₂ eq)。(圖/蕭任峰繪製)

素食標示增加「VEGAN類」符合國際趨勢

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協會理事長張祐銓則指出,現行台灣素食分類制度過於宗教導向,與國際上強調健康與環保的植物性飲食趨勢出現落差。他建議仿效歐盟及ISO標準,引入「VEGAN標章」等國際認證制度,素食標示增加「VEGAN類」符合國際趨勢,進一步提高國際接軌度與食品透明度。


▲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協會理事長張祐銓建議素食標示增加「VEGAN類」符合國際趨勢。(圖/蕭任峰攝)

張理事長提出,近期亦有專家提出,台灣一般中小型非高耗能企業,若能提供素食餐,每年估計可降低25%碳排放量,可見蔬食減碳成效可觀。未來應將飲食減碳納入環保獎項評比、企業ESG報告內容及ISO 14064-1碳盤查範疇3項目之中,讓飲食成為企業與公共機構實踐永續的重要一環。


▲台灣一般中小型非高耗能企業,若能提供素食餐,每年估計可降低25%碳排放量。(圖/台灣永續飲食轉型智庫協會提供)

豆奶排碳低於牛奶、營養不輸牛奶

台灣素食營養學會何美鄉常務理事表示,台灣青少年的三高與肥胖問題日益嚴重,國高中生的過重與肥胖率已高達三成,飲食是關鍵可介入因子。植物性飲食富含膳食纖維與抗氧化成分,已被多項研究證實能預防高血壓、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並有助於控制體重與降低失智風險。台灣慈濟醫院研究亦發現素食者健保支出平均比葷食者少15%。因此,學會建議應以健康一體(One Health)為原則,推動豆奶取代牛奶、鼓勵種植本土豆類作物,並建立健康與碳排雙重標示的食品評價系統,以提升全民健康並落實低碳飲食轉型。


▲台灣素食營養學會何美鄉常務理事表示,植物性飲食能預防高血壓、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並有助於控制體重與降低失智風險。(圖/蕭任峰攝)

政府訂定「永續低碳健康飲食行動計畫」

週一無肉日平台張家珮秘書長表示,推動永續健康飲食不能再停留在倡議層面,政府應儘速提出具體可執行的「永續低碳健康飲食行動計畫」。她指出,丹麥農業部推出《植物性食品行動計畫》,是目前全球政府層級中最具體、最系統化的國家級政策藍圖之一,其中明文規定政府承包餐食中,高碳排的牛羊肉不得超過每週一天,將永續政策具體落實到日常,值得我國參考。

張秘書長也呼籲政府持續推動廚師培訓,把低碳、植物性營養等內容納入課程,並擴及至校園與公部門廚房,使永續政策化為實際行動。此外,她建議公部門機關應率先試辦「永續蔬食日」,並搭配蔬食體驗活動,讓同仁親身感受到蔬食好吃、好玩又好實踐,打造公部門成為示範場域,為社會轉型創造有感的第一步。


▲週一無肉日平台張家珮秘書長表示,丹麥農業部推出《植物性食品行動計畫》,是目前全球政府層級中最具體、最系統化的國家級政策藍圖之一,值得我國參考。(圖/蕭任峰攝)

現場亦有公民團體代表上台表示,學校營養午餐對香腸火腿等加工肉並未限制,卻對素肉素香腸的使用明文限制,以及號召蔬食團體力量集結等相關議題,都影起廣泛討論。包括環境部、農業部、教育部、經濟部等各部會代表也上台簡報,並將意見彙整回政府各部門研擬實施辦法。此次公聽會參加團體相當踴躍,表示越來越多人關心蔬食的實踐與推廣。未來,期待各級政府能正視飲食對氣候與健康的影響,透過完善的政策與執行機制,打造一個真正「食在永續」的台灣,為全球氣候行動貢獻一份在地的力量。


▲此次公聽會參加團體相當踴躍,表示越來越多國人關心蔬食的實踐與推廣。(圖/蕭任峰翻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