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一幅講台語的圖」雲林藝術課堂成為文化傳承現場

在台灣逐步邁入高齡社會的此刻,雲林一間返鄉青年創立的藝術教室,選擇用台語、畫筆與紙張,在地方寫下另一種形式的文化傳承。這間名為「創啥貨藝術教室」的空間,自2023年起深入在地社區與長照據點,透過藝術陪伴課程,讓語言與記憶在創作中被保存、被聆聽、被分享。
從「創啥貨」開始,用藝術連結記憶與土地
「創啥貨」(台語發音:tshòng siánn-huè)意為「做什麼」,教室名稱即傳遞其理念——從行動開始,與地方做伙,創造出有感的文化實踐。在課程中,藝術不只是繪畫技巧的學習,更是一種重新認識家鄉、說出台語故事的方式。
每一堂課,都是一場無形的文化記錄。透過畫出過去的生活場景、口述記憶中的人物與事件,長輩們將年少時代的雲林呈現在紙上。這些創作往往伴隨濃厚的地方語言與民俗知識,也為年輕世代提供了珍貴的學習場域。
一支筆、一張紙,也能傳承語言與生活智慧
有一次,一位阿嬤畫出她小學五年級時家裡的牛在田裡耕作的情景,畫裡的牛很大,佔據了畫面正中央。「那時候是小孩,爸爸買了一頭小牛,要我牽著牛去犁田。」她用台語緩緩地說著,一邊指著畫裡的每個角落補上細節。這樣的對話,讓創作不只是圖像的呈現,更是一段段真實生活的回憶與語言情感的延續。
創啥貨藝術教室並不強調畫得像或美,而是鼓勵長者用自己的語言——台語,來說自己畫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語言成為情感的橋梁,藝術則提供了安全而自由的表達空間。
藝術作為文化的器皿,在地方扎根發芽
在這座農業縣市的角落,「創啥貨」正在做的,是將藝術變成一種地方文化的承載工具。透過每一張畫、每一段話,讓消逝中的語言、風景與生活哲學重新被看見。
教室目前位於斗六市南揚街 66 號 2 樓,持續開放與社區單位合作,期盼透過創作與台語交織的課程,讓文化傳承不只是記憶的保存,更是當下的再現與共同創造。
【創啥貨藝術教室簡介】
創啥貨藝術教室中的創啥貨 (tshòng siánn-huè) 是台語文字,華語即為「做什麼」的意思。
我們相信創意都是由「開始做些什麼」萌發,期待與大家「做伙創啥貨」,享受有趣的生活。
聯絡資訊
官網:https://tshongart.com/
電話:0972-712771
信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雲林縣斗六市南揚街 66 號 2 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