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假的APP、真的騙局:揭露詐騙平台的虛假繁榮與黑色手法

假的APP、真的騙局:揭露詐騙平台的虛假繁榮與黑色手法

[台灣新聞雲報]記者王俊欽/分析報導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數位金融熱潮高漲的時代,詐騙集團順勢將魔爪伸向APP平台。從「高報酬投資」、「兼職賺錢」到「VIP購物返利」,這些看似合法、甚至外表專業的APP,其實只是設計精巧的陷阱,目的只有一個:榨乾受害者的錢包。

一、假APP橫行:受害者從下載那刻起,就已身陷騙局

多數詐騙APP並非出現在Apple App Store或Google Play等正規平台,而是透過私訊、社群廣告、假冒客服等方式,引導使用者下載來自不明網站的APK檔。這些APP表面上介面華麗、操作順暢,實則內建惡意程式碼,伺機竊取用戶個資、簡訊、銀行帳戶資訊。

「看起來就像是真的投資平台,還會顯示我的『獲利』數字。」一名受害者向記者表示,在投資了數萬元後,當她試圖提領時卻被要求支付各種手續費,甚至被要求繳稅,最後對方徹底失聯,APP也無法開啟。

二、騙局拆解:從「養套殺」到人性操控

記者實際下載並測試一款流傳於Telegram上的投資APP,發現其具備以下詐騙特徵:
• 仿真介面:首頁顯示「即時盈虧」、「客服」、「交易記錄」,但所有數據皆為前端造假,無實際交易後台。
• 操控心理:初期投入小額會顯示獲利,引誘再投入更多資金。
• 技術層面:APP要求大量存取權限,如簡訊、通訊錄與存儲空間,極可能用於進一步詐騙。

網安專家指出,詐騙APP多利用「社交工程+假技術平台」模式,不必真正操作投資,只要能騙到錢,就達到目的。

三、詐團結構專業化:假客服、假工程師、甚至有「教育訓練」

據警方指出,詐騙集團運作分工精細,有人負責開發假APP,有人負責「業務推廣」(假客服),也有專門負責營造信任的「話術訓練師」。他們常駐東南亞,透過加密訊息軟體與受害者聯繫,規避追查。

一位網路安全業者向本刊透露:「這類APP常與海外詐騙機房連線,背後的伺服器在境外,刪除記錄後難以追查。即便下架,也會馬上換個包裝重出江湖。」

四、政府與平台該如何應對?

雖然政府不時發布警示名單,但詐騙APP翻新速度極快,一個月內就能換數十個名稱與包裝。資安專家呼籲應建立跨境聯防機制、加強對「非官方安裝來源」的風險教育,並強化平台自我審查機制。

【結語】

這些詐騙APP的成功,來自「包裝得像真的、看起來像機會、實際是陷阱」。在打擊詐騙集團之際,如何教育大眾辨識這些陷阱、讓假平台無所遁形,將成為數位時代最艱難的戰役之一。

(利用虛設假媒體發佈假訊息小心調查局就在等你)

這篇文章 假的APP、真的騙局:揭露詐騙平台的虛假繁榮與黑色手法 最早出現於 台灣新聞雲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