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特朗普治下美式「文革」和中國文革的異同
(德國之聲中文網)4月30日,是特朗普二次入主白宮的100天。一般來說,頭一百日是美國總統執政的“蜜月期”,民調都會比較高。特朗普在就職日的演講中,曾許諾要將美國帶入一個“黃金時代”,他也將實施對等關稅的4月2日稱為“解放日”,然而,多個民調顯示,他執政百日創下了80年來的新總統最差記錄,說明選民對他的施政有著諸多不滿,盡管特朗普本人在4月29日的集會上對其百日政績自我誇耀,自吹自擂,以及他的“MAGA”運動基本盤對他還是不離不棄。
特朗普執政百日簽發了一百多個行政令,是美國所有總統中最多的,這表明他確實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想做很多事情。但中國也有兩句俗語,用來形容特朗普是很恰當的,一句是“一口吃不成胖子”,另一句是“貪多嚼不爛”,兩句話的意思是,事情要慢慢做,不能急於求成,否則,很可能消化不良,事與願違。特朗普在這一百日裡,主要做了五類事情:一是在經濟上,放松政府管制,鼓勵企業創新;二是在移民和邊境政策上,驅逐非法移民,確保邊境安全;三是在對政府改革上,裁撤部門和人員,刪減開支,提升政府效率;四是對全球實施對等關稅,和中國掀起貿易戰;五是調解俄烏沖突。這五類事情,客觀地說,前三類有一些政績,特別是在移民問題上,爭議不大,後二類則使美國的國際聲譽和形象受到巨大沖擊。美國選民對特朗普的不滿,也多表現在由對等關稅而對他處理經濟問題的質疑上。
不過,綜合來看,特朗普在內政外交上影響和爭議最大、對他個人也有很大傷害的,是由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在提升政府效率名義下,在聯邦政府層面,也包括大學在內,清除美國政府這些年推進的“多元、均等和包容”(DEI)的做法和項目,如裁撤聯邦政府機構,反對性別和種族政治,禁止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性體育比賽,禁止軍隊和政府機構采取DEI側重女性和性少數群體等的雇傭標准,禁止大學以種族錄取比例歧視白人的做法。特朗普和他的MAGA支持者認為,以民主黨政府為代表的美國所謂深層政府搞的這套進步主義“覺醒運動”,讓美國陷入了危機之中,而他的目標是要讓美國再偉大,所以要抽干“華盛頓的沼澤”,發動一場針對極左的意識形態革命。
“特朗普文革”與中國文革的異同
中國輿論把特朗普和馬斯克的這些舉措稱為“美式文革”,但或許用“特朗普文革”來形容更精確。既以“文革”稱之,其參照樣板就是中國文革”或者“毛式文革”,那麼不妨來分析,這兩種文革到底有何異同,是否可以把“文革“的標簽套用到特朗普的做法上。
“美式文革“的稱呼,顯然是用來強調特朗普去多樣、公平與包容(DEI)政策中一些極端化、非傳統和對現有制度挑戰的特征,尤其在言論、社會治理和政治鬥爭方面。
表面看,特朗普的這個“美式文革”和毛澤東搞的中國文革有一些共同點,表現在:在運動的推進力量上,兩者用的是體制內的邊緣人和建制外人士,特朗普挑選的是馬斯克,馬雖然是世界首富,但此前從未公開涉足政治,而馬又雇員一批年輕的大學剛畢業或未畢業的學生來做這個事情。毛重用的是“四人幫”,雖然江青是他的夫人,但之前並未在黨內任職,其他三人一人是工人出身,兩人是黨內沒有名氣的文人。毛後來又發動各地造反派,基本是由大中學生和年輕的工人組成。
在運動的目標上,兩者也是要打擊和推翻黨內外的建制派和政治精英,對他們進行某種程度的政治清算。特朗普瞄准華盛頓的深層政府,他對主流媒體非常不信任,批評民主黨人和政府機構,稱他們為“人民的敵人”或“腐敗”的代表,通過“排外”政策和反建制的言論,向傳統的政治、商業和媒體精英發起挑戰,試圖通過破壞現有的權力結構來重新定義政治和社會秩序。毛則公開號召對黨內外的傳統精英進行政治“鬥爭”,推翻他們的權威和地位。
在運動的手段和方式上,兩者亦有一定的可比性。特朗普雖然沒有像毛那樣發動大規模的群眾運動,但也通過社交媒體動員支持者,表現出了某種高度集中的個人崇拜和政治動員方式。另外,他還極力強化對媒體的攻擊,指責他們傳播“假新聞”,打壓主流媒體。對黨內外政敵,特朗普也采取了某種羞辱方式,如上台後很快撤銷拜登、蓬皮奧等人閱讀機密文件或安保的待遇。對政府機構,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雖沒有采取砸爛的做法,可也一刀切裁撤了諸如國際開發署、國際媒體署、教育部等,清除聯邦政府各部門的DEI。毛的文革在各個方面都比特朗普要嚴重得多,尤其是通過發動暴力和群眾運動從肉體上消滅他在黨內外的“敵人”和異見人士。
最後,在指導運動的意識形態上,兩者皆極端。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強調美國的經濟和文化優越性,特別是通過貿易戰、移民政策等方式,強化美國的“民族認同”,這背後訴求的是極端民族主義立場,與毛式文革宣揚的革命意識形態,都具有極端性的一面,後者更是強調一種極端純潔的革命意識形態,禁止一切與之不同的聲音。
可以說,“美式文革”的比喻反映了人們對特朗普極端領導風格和對美國現有秩序挑戰的一種深刻擔憂,然而,這也僅僅是一種比喻而已,文革是不可能在美國真正發生的,因為在美國的政治文化和制度框架下,權力依然受到制約和制衡,比如,特朗普不可能像毛那樣發動大規模的社會運動,他也完全無法做到不讓主流媒體批評他,他的很多行政令受到司法挑戰,被判違法。
“美式文革”和中國文革有兩個根本區別:一是特朗普只有一個抽象的深層政府目標,沒有明確對手,而毛有明確的政治對手,即是黨內二號人物劉少奇;二是特朗普的DEI政策雖然矯枉過正,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順應人性,而毛發動文革,是要從根本上改造人心和人性,是反人性的,這後一區別尤其關鍵。
毛點燃文革之火,目的是要打倒和消滅黨內“走資派”,以及知識分子、資本主義“黑線”等社會力量及其思想路線,其中,黨內“走資派”的最大代表劉少奇是毛在黨內的最大政治對手,毛欲除之而後快,為此不惜發動群眾運動進行大規模的政治鬥爭,徹底清除這些“階級敵人”。特朗普雖然經常把民主黨人、主流媒體和反對派描繪成“敵人”,但他的政治鬥爭更像是通過文化和政治的對抗,而非通過大規模的暴力或政治清洗,他沒有像毛那樣全面動員人民去“鬥爭”某一特定集團,也沒有實施直接的“大規模清算”,而且他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他更多是通過極端民族主義和反建制的修辭,來強化自己與 “左派”和主流媒體等政治精英的對立。
毛也希望通過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和過階級鬥爭來重塑人的本質,“改造”社會的思想和文化,徹底把人改造成無私的社會主義新人,這顯然是反人性的,極具破壞性。特朗普的做法雖然也想“改造人心”,但對DEI所代表的覺醒運動和“政治正確”中某種違反自然人性的傾向具有糾偏功能。MAGA運動的興起,反映的是美國社會特別是白人工人階級和傳統價值觀的保守群體對過度多元文化主義等過於極端的左派立場的強烈反感,特朗普通過迎合這些群體的情感,來獲得支持,這種方式本質上並不是要徹底改變文化和人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人性。
總之,特朗普的“新政”和他的政治風格雖然具有高度的爭議性和極端性,但並不具備中國文革的徹底性,這使得“美式文革”只是在一種比喻的意義上成立,而在本質上與中國文革相去甚遠。這也預示著在特朗普的四年裡,總會有一種力量牽制他,不至於讓美國完全失序。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志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鄧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