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比亞迪的成功秘訣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稱,因在華銷售大幅下滑,整個德國汽車工業都彌漫著“世界末日”般的低迷氛圍,而與此同時,剛剛結束的上海車展期間,上百家中國本土汽車廠家卻展現出了強勁的創新活力。這篇題為《他們的確厲害》的評論寫道:

“曾幾何時,整整幾代中國人都是在大眾捷達或奧迪A6的陪伴下成長起來的,當然前提條件是,他們的父輩屬於中國有權有勢的領導階層。然而現如今,中國的年輕一代已經對那些大排量的進口豪車失去了興趣,而是更願意以快速崛起的華為、小米等本土技術品牌作為炫酷的道具。

然而,中國車企‘更快、更高、更強’的發展節奏並非總是一帆風順。時而是自詡價廉物美的磷酸鐵鋰電池在冬季測試中暴露出明顯的弊端,時而又是車載電子系統頻發故障,有時甚至會莫名其妙地緊急剎車。種種跡象顯示,一些初創公司快速推出新車型的過程中,顯然並沒有預留太多時間用於實踐測試。 ”

《南德意志報》評論指出,在向電動車技術轉型的過程中,德國確實已經落在了中國後面,但畢竟德國車企擁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完全有能力重現往日輝煌:

“至遲在今年九月的慕尼黑國際車展上,德國車企就將證明這一點。而在此前,寶馬和梅賽德斯就將推出新一代的iX3和CLA,它們不再是展會專用的一紙研發報告,而是已經經受住了獨立初期路試的考驗。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它們將在能效、快充、續航、自動化和可持續性方面實現巨大飛躍。加上獨特的風格和設計,它們將與那些千篇一律、看上去更像光滑肥皂的中國新車型形成鮮明對比。

要想在經濟層面上,同新湧現出的汽車超級大國-中國相抗衡,難度可想而知。因為德國制造的種種優勢中,從來就不包含‘便宜’二字。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價格總是會便宜數千歐元,這是因為中國各級政府都會對本土廠商給予大力扶持。目前在中國,每兩輛新車中,就有一輛是某種形式的電動車,因為傳統燃油車申請牌照受到限制,且費用也很高。有鑑於此,歐盟出台的進口關稅,顯然無法從長遠上抵消中國電動車的成本和產量優勢。

德國新一屆政府必須迅速出台一攬子鼓勵措施,引導消費者轉變思想。同一次性的購車補貼相比,也許為公共充電樁提供電費補貼,更能帶來長期效益。如果能在城市推廣快速充電站,同時公司用車改用清潔能源,也將是一種對德國車企提供的有針對性的幫助。畢竟,德國品牌在本國市場仍佔據主導地位。”

《世界報》發自上海的長篇報道寫道,僅用短短的四年時間,比亞迪就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發展成了中國電動車行業的龍頭老大。今天的比亞迪已經令整個汽車行業感受到了生存壓力。文章寫道,比亞迪成功的背後,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

“比亞迪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的崛起,最關鍵的幾個因素是:技術領先、成本低廉以及來自共產黨政府的大力支持。比亞迪宣稱,該公司目前有約12萬名開發人員和軟件工程師,他們不僅研究汽車的傳統技術,還在開發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以及自主芯片。

德國汽車行業的高管指出,必須要嚴肅對待比亞迪的崛起。它的優勢不僅體現在較低的人力成本以及高額補貼方面,還包括其在汽車設計方面的優勢。這種優勢也體現在成本控制方面。

投資銀行伯恩斯坦的分析師把比亞迪列為他們最看好的汽車制造商之一。這些分析師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我們認為,比亞迪擁有一個其他企業難以復制的可持續競爭優勢。’他們指出,比亞迪在駕駛輔助系統以及快速充電解決方案的進展,‘增強了我們對其在中國維持市場領先地位的信心。我們認為,海外市場將日益成為其關鍵的增長驅動力,並將推動可持續且更具利潤的市場擴張。’…

觀察人士認為,比亞迪主要是在為新廠選址時從地方政府獲得補貼的。比亞迪不僅可以獲得免費的地皮,地方政府還會在廠區建設和人員招聘方面提供協助。

在歐盟委員會的反補貼調查中,比亞迪表現得非常配合,因此被征收的附加關稅遠低於其他中國競爭對手。不過,歐盟方面可能並未發現比亞迪獲得的所有國家補貼。在電池原材料的供應鏈中,中國已經擁有戰略壟斷地位,而比亞迪正是這一體系的主要受益者。”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