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80周年:美國遠離歐洲?
(德國之聲中文網)1945年5月8日,德軍投降。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結束。在亞洲則繼續進行了數月,直到日本投降。希特勒在德軍投降前數天,在柏林的“元首地堡”裡自殺。
這場戰爭的殘忍前所未有。全世界約6000萬人死亡,600萬猶太人被納粹殺害,歐洲許多地方被摧毀,數百萬人下落不明或被驅逐。
隨著德國納粹滅亡,1945年,歐洲以及更廣的範圍建立一個新的兩級秩序,存續了40年之久。在二戰中,西方盟國美、英、法還曾與蘇聯合作取得勝利。
但在戰爭結束前,就已出現緊張。西方盟國支持民主,尋求與被戰勝國家建立自由的聯盟。蘇聯則在所有軍事佔領國推進共產主義制度。
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宣布所謂“杜魯門主義”。美國要支持“自由的人民,不屈服於外來的武力或施壓”。目標是,阻止蘇聯擴張。歐洲被分為蘇聯陣營的東部地區與美國主導的西部地區。
依靠美國的安全保障
德國成為這一對立的焦點。很快,一條邊界穿越整個國家,也穿過柏林。這是冷戰時期。美國領導下的北約與蘇聯領導下的華沙條約相互對峙,使冷戰不至於爆發為熱戰。不過,世界也多次瀕臨一場核戰爭。
德國直到1990年分裂為東西德。西德作為北約的一部分,得以依賴於美國的保護。
1989年、1990年之際,東西對抗結束後,德國統一,蘇聯解體。一些年裡,歐洲大陸包括俄羅斯在內,看上去似乎可以和平、民主地發展。越來越多的前蘇聯國家加入北約。獨立的烏克蘭也獲得承諾,有朝一日可以加入北約。
特朗普換邊站?
然而,最遲到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一幻象破滅。迄今為止的原則之一——邊界只能通過和平方式改變,不再有效。
另一方面,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於北約的保護提出疑問。“如果他們(指其它北約成員國)不付錢,我不會為他們提供防御”,特朗普3月曾表示。
耶拿大學歷史學者弗萊(Norbert Frei)向德國之聲表示:“我們正面臨一場歷時性的變革,可以與20世紀曾經歷的巨大政治考驗相提並論,特別是1945年以及1989、1990年之際。二戰後特別是由美國建立的跨大西洋秩序,令德國格外受益,首先是在西歐框架下、隨後在東西沖突結束、東歐融入後。而這一秩序正在我們眼前漸漸消失。”
共和黨人特朗普並非首位要求歐洲人為防御買單的總統。早在2016年,民主黨人奧巴馬已經表示:“歐洲有時在防御方面過於滿足現狀。”
但特朗普走得更遠。在烏克蘭戰爭中,他曾實際上等於佔到俄羅斯一邊。比如,烏克蘭在和平協議中既無法獲得整個領土,也不能加入北約。這對俄羅斯總統普京來說是好消息。普京去年曾表示:“整個歐洲與大西洋安全體系在我們眼前分崩離析。”
梅爾茨想要更獨立於美國
德國一些人希望在特朗普之後,能重返舊有的跨大西洋秩序。這現實嗎?歷史學者弗萊表示質疑:“特朗普總統任期後,這一秩序所剩多少,是否還能重建,目前難以預計。”
他建議德國政府:“自阿登納與西方接軌的政策以來,德國在歐洲深深扎根。如今,德國應盡全力讓歐盟即便沒有美國的支持,也能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存續。”
德國新任總理梅爾茨(又譯默茨)也是這一看法。他在聯邦議會選舉後即表示,歐洲必須在安全政策上獨立於美國。
但波茨坦歷史學者哥特馬克(Manfred Görtemaker)警告說:“獨立於美國完全是一種幻想。”他說,歐洲人自行其道是行不通的,“因為核威懾仍須依靠美國人來得到保障。因此,有意義的做法是,在新的現實政治考量基礎上,重新恢復美歐之間的緊密合作。”
哥特馬克希望,梅爾茨作為新總理能盡快訪問華盛頓,“這一合作過去一直運作得很好,現在希望也能繼續如此”。
二戰結束80年後,歐洲究竟應該是更為自強,減少依賴於美國,還是與華盛頓重新肩並肩?新成立的德國政府將需要作出回答。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Christoph Hasselb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