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脅植物保育再推進 在地行動再升級!新竹分署推動「小小綠手指2.0」 培力在地扎根校園
▲學習4種受脅植物的扦插繁殖與育苗技巧。(林業保育署新竹分署黃婉如提供)
【亞太新聞網/記者蔣彤雲/新竹報導】
「小小綠手指2.0」課程今(9)日開課囉,林業保育署新竹分署致力落實《生物多樣性公約》三大核心目標,積極推動竹苗淺山受脅植物在地保種與異地復育工作,111年攜手林業試驗所,在苗栗縣通霄鎮新埔國小建立受脅植物「迷你保種園」,並逐步導入「小小綠手指」計畫,今年更升級邁入2.0版本,推動在地居民與學童共同參與,擴大苗木繁殖與保育教育推廣,打造社區與校園協力的保育示範據點。
苗栗通霄地區的淺山丘陵地是臺灣西北部低海拔受脅植物分布的重要熱點,新埔社區擁有豐富里山里海地景及生態資源,是受關注熱點中的熱點,新竹分署自110年起啟動受脅植物異地保育與復育推廣計畫,透過與林業試驗所、新埔國小及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逐步推動「保種-復育-利用」三段式策略,111年在官、研、學單位規畫下,在新埔國小建立受脅植物迷你保種園,強化地方參與及資源鏈結,讓受脅植物保育從專業場域走進社區與校園生活。
新竹分署表示,在新埔國小建立受脅植物「迷你保種園」,栽植近20餘種受脅植物,開始在地化的保種行動,同時導入「小小綠手指」課程,由師生共同進行植物扦插、播種與照養實作。112年起,進一步採集保種園的植物枝條、種子,繁殖擴大數量,苗木養成並推廣至新埔火車站及社區角落綠化,將保育成果帶出教室、深入社區。
今年「小小綠手指」邁入2.0進階階段,新竹分署特別邀請新埔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柏源擔任育苗講師,帶領新埔國小的孩子們認識家鄉植物,學習4種受脅植物的扦插繁殖與育苗技巧,包括島田氏雞兒腸、庭梅、三葉埔姜及新竹油菊,並分享他多年在社區走讀與投入受脅植物保育工作累積的經驗,引導孩子從植物故事與實作中理解在地生態的珍貴,深化傳承保育理念向下札根。
▲從新埔國小「迷你保種園」採集三葉埔姜與庭梅枝條,準備插穗 (林業保育署新竹分署黃婉如提供)
新竹分署說明,引導在地社區執行受脅植物育苗與復育工作,導入「在地保種、惠益共享」的理念,攜手林試所輔導社區居民成為推廣種子教師,傳承植物辨識、標本製作、扦插技術等知識,擴大在地參與及技能培力,也讓社區成為保育行動的生力軍,透過推動社區與學校的協力合作,讓保種工作從教室延伸至生活場域,達到教育與實踐雙重成效。
新埔國小王慶華校長表示,111年校園花圃轉型建立「迷你保種園」,不僅保種在地化、原生化,同時也解決原本花圃栽植非原生種-金露花枯乾枝刺刺傷小朋友的問題,學生過去參與「小小綠手指」課程反應非常熱烈,今年學校特別整理出校園東側網室空間作為育苗場域,積極參與推動受脅植物的教育與保種工作,也計畫將從新埔國小出發,向苗栗沿海淺山五鄉鎮的友校募集合作校園加入校際合作,共同擴大在地保育教育的影響力,守護原棲地的生態資源。
夏榮生分署長強調,新竹分署在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的藍圖建構下,持續強化物種、棲地與生態地景保育,優先投入資源於受威脅物種,新埔社區所在里山地區為臺灣西北部淺山受脅植物的唯一或少數生育地,分署分年逐步踐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公約的三大目標,逐一推動先「保種」再「擴大繁殖復育」。而致力激發在地、公眾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注和參與,永續利用並將惠益分享在地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