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客座評論:中國在焦慮什麼?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美經貿談判將在瑞士開始。這個信號似乎是一個利好,於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都松了一口氣。美國的股市指數已經收復了四月初以來的全部跌幅。

如果四月初的大跌是因為特朗普的關稅戰,那麼現在收復失地難道意味著這個關稅戰沒有了嗎?是做了一個夢嗎?實際上並沒有,中美還沒有開始談判,特朗普簽署的第一個關稅協定(和英國)也沒有取消10%的基本加征幅度。

那麼特朗普先生制造的不確定性消失了嗎?資本市場能夠比以前(特朗普先生成為總統以前)更加明確地看到未來嗎?也沒有,特朗普的狼來了游戲還在繼續,前幾天在電影方面又上演了一次。所以,資本市場真的是太健忘了,似乎比魚的記憶力還差一點。

中國對美出口的利益所在

對於中國來講問題更加復雜。中國不僅面對最高的特朗普關稅,而且中國對自己的需求也不是很清楚。相較而言英國就很清楚自己的需求,美國是英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從同盟關系來講,美國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達成協議,並且是迅速達成,應該是最大的需求。那麼中國呢?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年,美國也一直是中國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國。這就是特朗普認為的中國佔了便宜的由來。我們不從特朗普這個重商主義角度看問題,從宏觀經濟角度看,對美國的順差的確是中國過去四十年來最需要的東西。因為對美的巨額順差意味著獲得了足夠的全球市場交易的硬通貨,2000年以前都還沒有歐元。我2009年去柬埔寨旅游都需要拿著美元去。如果沒有美元,我們不可能和世界各國做生意。

其次,自二戰以來美國一直是世界高科技的屋脊,珠穆朗瑪峰一樣的存在。二戰前德國獲得了全部諾貝爾獎的半數,二戰後,美國取代了德國的地位。所以只要談到出國留學,中國媽媽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去美國,厲害的去常青藤,不厲害的去克萊登,反正有了美國文憑就是等於學歷涂金。

那麼現在呢?這些歷史的經驗,是不是能夠線性外推,繼續下去呢?

首先,我們的高科技在輿論焦點聚集的那麼幾個領域,還是落後於美國,比如芯片。不過這個敘事其實是美國講出來的。芯片也有高低貴賤之分,基礎的,低級的,中國都能生產。頂級的中國不能生產,但是美國也不能生產。美國之所以能夠卡脖子,是因為其它所有芯片合作生產方都利用了美國的一些關鍵技術,而他們都離不開美國,所以才只能選邊站,和美國一起形成了對中國的卡脖子行為。而這個“離不開”也是會順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其著作《領導人》的扉頁上寫著“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存的利益”。他沒有說完整,後面還有兩句是“沒有靜止的利益,也沒有絕對的利益,只有當時在特定環境下的利益”,這後兩句是我說的。

過去我們落後的技術,現在正在被證明越來越不落後了。至少是我們認為的落後程度的估值,正在被一個個的DEEPSEEK時刻打破。比如前幾天克什米爾上空,又在上演中國軍工的DEEPSEEK現場。這種估值變化,其實也是人心態的變化,盟友立場的變化。

而且,就算是中國還落後於美國高科技,那麼美國也不可能再把最後壓箱底的那幾個高科技領先項目拿出來和中國交換,無論中國出價多少。也就是說,中國領導人過去說的那種一億條牛仔褲換一架飛機的事情,未來在高科技領域是不存在的。既然中國需要的東西換不到,那麼繼續出口美國還能得到什麼呢?只剩下美元。

美元 vs 人民幣

美元過去是世界市場硬通貨。不過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它等級還要高,叫“美金”。因為那時候美元等於黃金,可以直接換。1971年,上述寫“沒有永存利益”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關閉“黃金窗口”,單方面終止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35美元/盎司),導致美金的核心機制失效,降一等級成了硬通貨。它硬不硬完全取決於美國財政狀況,也取決於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一個財政狀況更加良好的經濟體提供更加有效的通貨。也就是說,這個硬度是相對的,既相對於它自身的財政狀態,也相對於其他經濟體。2000年歐洲建立了歐元,在世界市場上瓜分了一部分的份額。不過歐洲本身的經濟狀況並不比美國好,經濟體量也逐年下降,所以到今天,也不能取代美元。

中國經過四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購買力平價的GDP早就超越了歐美,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而且中國產業鏈完備,拿著人民幣實際上能夠買到幾乎所有的商品。所以人民幣應該具備了市場交易媒介的最大特質。可惜到現在中國政府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中國還沉浸在過去四十年的經驗中,覺得應該的程序是生產出來的東西首先賣給美國人獲得美元,然後才可以拿著美元去其他地方換得我們需要的商品。頂多是在2000年以後把美元的一半替換成了歐元,本質還是一樣的。

但其實量變早就促進了質變。2020年全世界搶購口罩的時候,中國生產商還要為口罩是不是符合歐洲美國的衛生標准而傷神。當時我就建議過:趁此大好時機,中國應該宣布出口包括口罩在內的所有防疫用品一律按照中國標准,接受人民幣結算。哪個經濟體先接受這個條款,中國供貨商先滿足它的需求。因為當時完全是賣方市場嘛。

現在美國總統都在擔心美國財政還能不能支撐下去,美國35萬億的國債還能不能繼續支付利息(本金早就不想還了),為什麼中國還要幫助他們支撐美元信用呢?這時候不就是推廣人民幣國際化的大好時機嗎?

不少人認為美元之所以能夠成為美元,是和它的高額逆差有關系的。如果全是順差,外國人拿不到你的貨幣,那麼世界市場上怎麼可能用你的貨幣來作為交易媒介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人民幣不可能成為世界貨幣,因為我們整體來講還是順差。其實這個理論也是落伍了的。因為它只考慮了商品貿易。中國的全產業鏈注定在商品貿易上有較大的優勢,沒法實現逆差。但是服務貿易呢?資本項目呢?比如馬爾代夫不可能對中國產生商品貿易順差獲得人民幣,但是人家全天候免簽歡迎中國人去欣賞雲淡風輕,那麼計算服務貿易的話,完全可能對中國產生順差獲得人民幣嘛!

所以未來中美經貿談判,中國完全不需要那麼焦慮,因為中國想要的美國不願意給,美國想給的中國越來越不需要。只要中國不再有對五鬥米的需求,也就沒必要繼續彎腰了嘛。站直了,別趴下!

沈凌,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沈凌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有興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