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核談判周日繼續 特朗普下周訪問中東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和伊朗將於周日(5月11日)在阿曼蘇丹國舉行新一輪核談判,而特朗普即將在下周訪問中東。
特朗普將訪問海灣地區的三個阿拉伯君主國——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和阿聯酋。他曾表達希望與德黑蘭達成協議,以避免以色列對伊朗核計劃發動軍事打擊,從而引發更大範圍的戰爭。
此前,在阿曼和意大利羅馬舉行的三輪談判結束時,雙方都表達了樂觀態度。盡管美伊敵對已持續四十年,但目前的外交氣氛被形容為友好。
不過,這些談判尚未進入技術細節,許多基本問題仍未解決。
特朗普的朋友、全球特使史蒂夫·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曾表示,將允許伊朗為民用目的保留低濃縮鈾的靈活性。
但在周五(5月9日)發布的一次采訪中,維特科夫明確地給出了不同的信息。他表示,特朗普政府將反對伊朗進行任何形式的鈾濃縮。
他在右翼媒體《布賴特巴特新聞》上說:“伊朗絕不能再擁有鈾濃縮計劃。這是我們的紅線。絕不允許濃縮。”
他說:“這意味著要拆除,這意味著不能武器化,也意味著納坦茲、福爾多和伊斯法罕——他們的三個濃縮設施——都必須被拆除。”
美國國務卿盧比奧此前曾提出,伊朗可以進口用於民用能源的濃縮鈾。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退出了前總統奧巴馬促成的伊朗核協議。該協議允許伊朗在遠低於武器級別的標准下進行鈾濃縮。
“要麼好好地炸,要麼狠狠地炸”
伊朗是否會自願完全拆除其核計劃並放棄所有鈾濃縮活動?許多觀察人士表示懷疑。
不過,過去一年中,伊朗的處境變得更加不利。以色列重創了伊朗支持的黎巴嫩什葉派武裝組織真主黨,使其在戰爭中反擊的能力大為削弱。同時,伊朗在阿拉伯世界的主要盟友、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在去年12月被推翻。
以色列還打擊了伊朗的防空系統。在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進行恐怖襲擊之後,兩國關系公開惡化,爆發了沖突。哈馬斯同樣得到伊朗政權的支持。
特朗普本人也承認,他在伊朗政策上面臨矛盾。他表示,自己在第二任期伊始,一些鷹派顧問曾敦促他加強對伊朗的壓力,而他對此持保留態度。
在周四(5月8日)的一次采訪中,特朗普表示,他希望“徹底驗證”伊朗有爭議的核活動已經停止,但希望通過外交途徑實現。
他對保守派電台主持人休·休伊特(Hugh Hewitt)說,他寧願“達成交易”,也不願看到軍事行動。
特朗普說:“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好好地炸,要麼狠狠地炸。”
伊朗外長阿巴斯·阿拉克齊(Abbas Araghchi)表示,阿曼作為調解方提出周日為談判日期,雙方都已同意。
阿拉克齊在伊朗媒體發布的視頻中說:“談判正在推進,自然地,越往前走,我們需要的磋商就越多,代表團也需要更多時間研究問題。”
他說:“但重要的是,我們正在前進,逐步進入細節階段。”
盡管談判在進行,特朗普政府仍不斷加碼對伊朗的制裁,這激怒了德黑蘭。周四,美國又制裁了中國一家煉油廠,這是伊朗石油的主要出口市場。
自特朗普退出奧巴馬時期協議以來,美國一直試圖利用其影響力阻止所有國家購買伊朗石油。
美國總統的出訪歷程
除了赴梵蒂岡參加前教宗方濟各的葬禮之外,這趟中東之行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重要外交行程。
自1900年以來,據法新社統計,美國總統共進行了834次出訪,訪問了116個國家和地區。
二戰前,由於交通限制,美國總統的外訪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二戰後,歐洲成為美國總統首選的出訪地區。
蘇聯解體後,東歐成為克林頓和小布什總統頻繁出訪的地區。
在1970年代以前,沒有美國總統訪問過中東。
尼克松在1974年6月首次訪問中東,走訪了沙特阿拉伯、敘利亞、以色列和約旦。
從克林頓時代起,美國總統越來越多地訪問中東,試圖調解巴以沖突,也卷入了該地區的其他沖突。
以色列的重要性也由此凸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國務卿訪問以色列次數達到169次,遠超同一時期對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訪問總數。
進入奧巴馬和特朗普第一任期,東亞和東南亞也成為美國總統重視的出訪地區,兩人四分之一的外訪都集中在亞洲。
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推出“亞太再平衡”政策,試圖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地區影響力。
在這一戰略框架下,美國對傳統盟友日本的依賴加深。日本也因此成為奧巴馬和特朗普總統外訪中排名第二的目的地。
(法新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