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與關稅:中國經濟承壓加劇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國家統計局周六(5月10日)公布,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4月份同比下降0.1%,連續第三個月下降。法新社認為,這反映出在支出疲軟和中美激烈貿易戰的背景下,中國領導層在重振經濟方面面臨持續挑戰。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衡量通脹的一個關鍵指標,該指數連續數月下降,表明通縮現象持續存在。所謂通貨緊縮,是指與通貨膨脹相反的經濟現象。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近年來飽受通縮壓力困擾,物價長期低迷。
中國國家統計局統計師董莉娟在解讀最新數據時表示:“國際輸入性因素影響國內相關行業價格下行。國際貿易環境變化,部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迅速下行,影響國內相關行業價格下降。”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4月份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7%,跌幅較3月的2.5%有所擴大。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是另一個衡量通脹的指標。近幾個月中國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一直處於負增長區間,而周六公布的跌幅也符合預期。
通縮凸顯中國經濟問題
過去幾個月,其他國家面臨高通脹壓力,中國的物價不升反降。雖然這意味著中國消費者可以用同樣的錢買到更多的東西,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長期的通縮不利於經濟發展,因為企業收入減少,可能導致工資下降和崗位流失。
中國今年將年度通脹目標由去年約3%下調至約2%。然而,德新社指出,由於房地產危機帶來的需求疲軟,以及青年人高失業率的影響,中國的經濟表現受到了明顯拖累,從而對物價形成下行壓力。
本周,中國政府采取了多項貨幣政策寬松措施,以刺激國內經濟活動。這些措施包括下調關鍵利率和降低銀行存款准備金率,以推動信貸擴張,延續自去年9月以來北京推動經濟復蘇的努力。
中美貿易戰影響物價走勢
中國發布最新經濟數據之際,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和首席貿易談判代表格裡爾(Jamieson Greer)周六在瑞士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舉行會晤。這是自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關稅戰以來,中美高層官員首次公開證實針對貿易緊張局勢舉行會談,或為雙方尋找解決路徑提供契機。
特朗普政府已將對中國產品的附加關稅提升至145%,中國方面則以對美進口加征125%的附加稅作為反制。特朗普本周五表示關稅可能會削減至80%,但北京方面要求徹底取消這些加劇中國經濟壓力的關稅。
盡管面臨貿易戰,中國4月出口仍意外增長。專家分析認為,這一增長歸因於中國將出口轉向東南亞市場,以繞開美國關稅。中國海關數據顯示,4月份對美國的出口大幅下降,但對泰國、印尼和越南的出口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
中國的價格下行趨勢可能會使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價格優勢。但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沖突也可能促使一些企業選擇將產品留在中國國內市場銷售而非出口,從而加劇國內市場的價格競爭。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德才 (法新社、德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