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媒體
「阿祖去哪兒補習?」書院文化回顧與再生 臺師大張崑將教授主講 引發對儒學生活化的深思
在生成式AI快速發展的時代,如何讓科技擁有人性、靈魂與文明深度?由「中華孔孟學會」主辦 ,TKB台灣知識庫企業社會責任支持贊助的「人文講堂」系列講座,首場於10日舉辦,邀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主任張崑將教授以〈阿祖去哪兒補習?——臺灣書院的今昔〉為題,深入剖析臺灣書院從清代到當代的發展脈絡與時代轉化,探討書院精神在今日的延續與重生可能。
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主任張崑將教授以〈阿祖去哪兒補習?——臺灣書院的今昔〉為演講主題。
此次活動同時由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CSOFE)、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中國經學研究會、經學講會協辦。本系列「人文講堂」的設立,源於對AI時代人文涵養的重視,期待以儒學智慧為核心,除挹注更多人文精神於科技與教育,同時推動文化創新,雙軌並進。
「中華孔孟學會」主辦 ,TKB台灣知識庫贊助的「人文講堂」系列講座第一場5於/10正式舉行。
張崑將教授在講座中從東亞書院的發展談起,指出書院制度早在唐代即興起,興盛於北宋時期,隨後傳至韓國、日本等地,並於清代傳入臺灣,發展出官憲倡建、官民合建與民間倡建等多樣形式。他強調:「書院的核心精神如白鹿洞書院學規,其實重點全在人的自律修身、博學篤行的教育宗旨,這些精神放在今天依然不過時。」他並指出,臺灣書院歷經日據時期與戰後變遷,大多已轉型為宮廟、古蹟、國民小學,雖部分尚保留形式,但講學與祭祀功能漸失。相對之下,韓國在2019年成功將九座朝鮮書院申遺,展現國家對儒學文化的重視與現代轉譯能力。
中華孔孟學會秘書長金培懿教授希望讓年輕人重新理解儒學。
講座現場氣氛熱烈,中華孔孟學會秘書長金培懿教授表示,此系列活動正是「讓儒學走下學術殿堂,走進日常生活」,藉由儒學思想等傳統文化與書法、繪畫等藝術美學哲思講座,到主題作文徵稿撰寫等相關活動,希望能讓年輕人重新理解儒學不只是八股陳義,更是一種生命、生活且生動實用的文化思想。
中華孔孟學會理事長丘昌其博士則於會後指出,未來學會將更積極推動以「素養導向」為核心的儒學推廣路線,不僅包含國小至高中的學生系列活動,並擬規劃與地方社教資源如書院、博物館等合作,讓儒家思想融入教育現場,成為21世紀教育素養中「共好」價值的驅動核心。
本場講座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文化現代化的思辨起點,期待在AI時代的風口中,傳統儒學得以轉譯為新世代的生活智慧與教育價值。(文章來源:樂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