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長平漫游:美麗的後花園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我家的後園,有兩株樹,一株是櫻花樹,另一株不是櫻花樹。每到春天,只有那一株樹開花。它孤單地,卻又奮力地開花。從我常坐的地方望過去,不僅整個後園,甚至整個天空,都布滿了絢麗的櫻花。數日之後,花瓣從天空中墜落下來,彷佛殘骸一般,無聲地埋進了大地。

這些從來不會錯過開花機會的櫻花樹,它們這麼努力,卻又這麼悲傷,也許是因為它們的祖先來自異國他鄉,是移民的後裔吧。

陽光透過仍在空中飄舞的花瓣,溫暖地落到我的身上。這是一個周日的下午,我正坐在舒適的靠椅上,閱讀香港作家孔慧怡的小說集《尋找聲音》。幾天前,我打開從台北寄來的一大箱書,其中多是沉重的歷史與政治,我隨手拿起了這本看上去有些輕盈的小說,然後再也沒能放下。

我從它的第三部分“佳人·傾國·新編”開始讀。這是女性主義視角的故事新編,以古典白話改寫傳奇故事。它讓我想起自己年輕時的一段經歷,當時我也寫了一些這樣的故事,還出了一本小書。

此時,我正在讀的是《尋找聲音》中最後一個故事《後花園贈金》。一段紅瓦青磚牆,截斷了碧桃垂柳相間的幽巷,開始了傳統的愛情傳奇:滿腹才華的朱公子落難,富家小姐惠蘭後花園贈金助其趕考。二人情深愛濃,依依惜別。

故事反轉:原來惠蘭小姐是投資高手,夜夜攔截趕考的落難書生,傾盡財力,贈金百人。想必終有一人題名金榜,翹首可待花燭洞房。

再反轉:原來朱公子也是生意人。他在獲得贈金之後,並未上京趕考,而是遍訪富家後花園,金子多得書童都挑不動了,然後南下投筆從商。

余華的“古典愛情”

孔慧怡的故事,讓我想起中國作家余華早年的小說《古典愛情》,於是去網上下載重溫。余華寫道,窮儒柳生赴京趕考,行走在一條黃色大道上。行走間不覺來到一大戶人家的正門前,然後繞到偏門,朝裡張望,一座花園玲瓏精致。心說這就是往日聽聞卻不曾眼見的後花園吧。

柳生遲疑片刻,就走將進去。裡面山水樹花,應有盡有,當然也有對他一見傾心的富家惠小姐。二人執手相看,雲雨一場。

然後依依惜別,小姐贈金,沉甸甸一包。小姐說:“公子切記,不管榜上有無功名,都請早去早回。”柳生落榜。

三年之後,柳生再度赴京趕考。時值荒年,田間顆粒無收,樹皮草根漸盡,以人相食。惠小姐不僅朱門敗落,而且淪為餐館的菜人,被鮮殺下鍋。

柳生看到被活活砍掉一條腿的惠小姐躺在地上,痛苦呻吟。他用小姐所贈銀子的全部剩余,贖回其身,幫她一刀了結。

丹尼爾和維多利亞的花園

重讀完余華的小說,已是傍晚時分。我出門散步,戴上耳機,打開手機上的一個播客。這是《紐約時報》的節目“The Daily”,今天是周日閱讀(The Sunday Read)。

一開始,我聽到的也是一個後花園的美好愛情故事。丹尼爾和維多利亞(Daniel and Victoria Van Beuningen)來到他們未來的家,位於波蘭城市弗羅茨瓦夫一棟安靜的別墅。

這棟房子已年久失修,但是他們一眼就愛上了它那雜草叢生的花園。他們想象在那裡養雞,種上西紅柿和黃瓜,孩子們在其間跑來跑去,多麼溫馨的畫面。

他們搬進了新家。鄰居告訴他們,這棟別墅曾是一家共產黨報紙的編輯部。這讓他們對它的歷史產生了更多的興趣。

他們最終找到了房子過去的主人,一對德國海德堡的兄妹。這對兄妹已是耄耋之年,給他們展示了房子過去的照片。他們曾經在那裡度過了一些快樂的時光。

在那個浪漫懷舊的下午,他們還得到一個令人不安的警告:花園裡可能埋著一些德國士兵的遺骸。

隨後的一天,丹尼爾在後院修水管,挖出了一頂納粹時期的頭盔。就在此時,維多利亞聽到了意外的敲門聲。

128具納粹士兵的遺骸

來人是一名考古學家。他帶來的文件顯示,他們的家是一座“戰爭墓地”。

這位考古學家受雇於德國一家私人組織。這家組織主要由退役軍官管理,名叫“人民聯盟”(Volksbund)。 它的使命很特別:尋找在歷次戰爭中死亡的德國人的遺骸,並為他們提供體面的安葬,無論他們是誰,做了什麼。

2023年3月,寒冷初春的一天,考古學家帶來的團隊,在丹尼爾和維多利亞的花園裡,當著孩子們的面,挖出了128具納粹士兵的遺骸。

這只是記者Nicholas Casey為《紐約時報雜志》撰寫的長篇報道《第三帝國的未埋遺骸》的開頭部分。它讓我感到靈魂的震撼。

散步回來,我又找出這篇報道來閱讀。讀完已是次日拂曉時分,我仍然難以入眠。它涉及到人倫、歷史和當下的政治爭論,讓我想到很多很多。以後有機會我還會談到它。

我很抱歉將這篇報道和小說相提並論。

不過,報道中,98歲的埃德蒙·雷維爾(Edmond Réveil),一位曾在八十年前參與射殺47名德國俘虜兵的法國老兵說:“我的生活像小說。”

這讓我想起來,二十多年前,我在《南方周末》工作的時候,同事大多是文學愛好者。當時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生活比小說更加殘酷。

這就是我在那個周日的閱讀和收聽經歷。

作者長平是中國資深媒體人、時事評論作家,六四記憶 · 人權博物館總策展人,現居德國。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長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