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互降關稅下一步?川普稱本週可能與習近平對話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美週一(5月12日)發布聯合聲明,大幅削減關稅稅率,雙方關稅戰「休戰」90天。美國對大多數中國輸美商品加徵145%的關稅暫時下調至30%;中國對美國產品加徵的125%關稅則降至10%。消息公布後,美股四大主要指數:道瓊、那斯達克、標普500、費城半導體指數大漲。
同日,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將來自中國、價值低於800美元的小額包裹,入境美國時被課徵的關稅從120%下調到54%。
美國總統川普將這形容為一場勝利,並說他很快就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討論如何維護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金融關係。川普稱,除了下調關稅外,中國還同意暫停並取消所有非貨幣壁壘。
根據中方發布的中美聯合聲明,中國將「採取必要措施,暫停或取消自2025年4月2日起針對美國的非關稅反制措施」。彭博社解讀,這指的可能是中國商務部4月初宣布對7種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的措施。路透社消息則指,中國不太可能完全取消稀土出口管制,但可能加快審批出口許可。
川普週一受訪時指出:「日內瓦的會談非常友好,雙方關係非常好……我們不想傷害中國。中國已經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傷害。」另外,他也暗示可能會在本週末與習近平舉行會談。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在白宮宣布調降對中國關稅時,提到了「統一與和平」(unification and peace),在台灣引發討論。
據路透社報導,川普說:「他們(中國政府)已同意開放中國,全面開放中國。我認為這對中國非常好,對我們也非常好,對於統一與和平也是很好的事。」
川普並沒有直接提及台灣,但有不願具名的台灣官員向路透社表示憂慮:「他是打算改變現狀、接受台灣被併吞嗎?」
美國在台協會(AIT)發言人週二(13日)回應,川普此言明顯是在談美中貿易關係的脈絡,「美國對台灣的政策不變,美國對台方針在過去數十年來的各屆政府也都保持一致」。
台灣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也表示,美國國務院已澄清此事、說明川普上述言論跟台灣無涉:「就我方理解,美中貿易談判過程並未觸及台灣相關議題。」
中美進入務實談判階段
中美此次在日內瓦達成的是為期90天的暫時性協議,以利後續有更多時間進行談判。川普接受訪問時也並未透露中方在閉門會談中,同意取消哪些非貨幣壁壘,僅稱未來的協商會更加複雜。
川普說:「這事要寫成文件會需要一段時間……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也警告,若未來90天的談判無法達成協議,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仍可能「顯著高於」30%,但他補充,綜合關稅稅率不會再提高到145%。
耶魯大學法學教授張泰蘇分析指出,美中今年4月關稅戰並非毫無緣由,雙方都在測試實力,川普著重於外國企業對美國市場的重視程度,中國則著重其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
張泰蘇向美聯社表示,中美兩國此前可能「對彼此的經濟或政治弱點或意圖抱有不切實際的假設……美國人一開始就誇大了他們自己的談判實力,而中國人可能也誇大了他們在美國經濟壓力之下的安全感」。
他主張,如今雙方都更注重現實,並且似乎達成了一致的目標,即為「中國消費更多,美國製造更多」。
市場樂見削減關稅,卻也不安
另有專家指出川普政府施政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影響美國未來經濟。
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家沃爾夫斯(Justin Wolfers)強調,許多人會把這90天的談判看作短期利多,因為雙方「從極端荒謬的高關稅,調降到僅僅是非常高,總算是個好消息」。
據美聯社報導,部分企業早就已經根據川普早前宣布的145%關稅擬定了計畫,在政策真正確定前,企業可能不會輕易調整方針。
曾在歐巴馬與拜登政府任職的經濟學家、華盛頓公平成長中心高級研究員林茲(Kevin Rinz)指出:「也許有些企業還能接受30%的關稅,至少短期內還行……但90天後,中美關稅會是多少?會高於還是低於30%?如果會上升,又會升到多少?」
林茲認為,這樣的不確定性,會讓仰賴中國進口的企業無法行動。他也根據川普的主張,即「關稅短痛會帶來長期利益」建立模型來分析對勞動市場的影響。但分析結果顯示,美國的就業市場將出現下滑。
「結果看起來,這樣的情境在未來幾年幾乎就像是一場經濟衰退,」林茲說。
「長鞭效應」來臨?
此前,因中美互祭鉅額關稅導致中國前往美國的貨輪大減。上次發生類似情形是在新冠疫情期間,當時中國進口商品驟減,導致美國貨架商品短缺、物價上漲,引發民怨。
隨著雙方宣布暫時削減關稅,物流業者預期可能會出現一波中國湧向美國的大量貨櫃潮,導致運輸成本急劇上升,港口也預期將出現擁堵。
物流公司Zencargo副總裁斯塔爾(Michael Starr)稱:「他們(出口商)會在這90天內盡可能把訂單運出去……貨輪的調度速度根本跟不上貨運的需求。」
斯塔爾也預測,接下來「絕對」會出現「長鞭效應」(bullwhip effect),意味著消費端細微的需求變化,在供應鏈上游被放大,可能導致庫存及生產混亂。有鑑於企業紛紛趕在關稅可能再次上調前將貨物運出,原本的短缺將會反轉成一波出貨潮。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周子馨 (美聯社、路透社、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