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抗過首輪關稅 會再簽「購買協議」嗎?
德國之聲:美國和中國在會談後同意互相大幅降低關稅,這對美中兩國意味著什麼?
勒謝爾:這意味著,雙邊的貿易又可以重啟。因為美國對華145%或中國對美國征125%的關稅,足以讓任何貿易多多少少陷入停滯。現在從美國方面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又可以流動起來。不過必須看到,這裡有一個90天的期限,在此期間談判將繼續進行。
我估計,美國會要求中國簽署一份“購買協議”,要求中國從美國進口更多商品,從而減少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接下來就要看中國如何反應了,比如說是不是會要求美國取消對特定科技產品出口中國的管制。總之現在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最終的結果,不過總的來說當然是一個積極的發展。
德國之聲:有評論說,特朗普這次做出了讓步,低了頭。您認為中國成功抵御了關稅風暴嗎?
勒謝爾:我想,中國這次的確抗住了壓力。與對其他國家相比,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關稅措施要強硬的多——無論是稅率之高還是從溝通的態度來看。拿歐盟為例,特朗普可以說是主動推遲了關稅(生效),而對中國則沒有,直到中國做出強硬的反制。從這一點看可以說中國取得了小小的成功。但是另一方面,特朗普會利用接下來的時間迫使中國做出更多讓步,這些讓步不涉及關稅的高低,而是比如說,中國願意從美國進口更多商品嗎?
德國之聲:您剛剛提到歐盟,歐盟與美國還要繼續談判。歐盟能從中得到一些經驗嗎?
勒謝爾:從整體的地緣政治形勢看,歐盟處於不利地位,不僅僅在貿易中。很明顯,美國在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亞洲,原因就是中國的崛起以及亞洲所具有的巨大的經濟體量。而特朗普對歐洲唯一還感興趣的一點是,他認為自己可以在烏克蘭促成和平。就在今天,特朗普再次批評歐盟說歐盟的做法比中國更加不友好。歐盟國家必須在貿易戰中找到自己的解決辦法,此外更要找到未來的地緣政治取向。
德國之聲: 歐洲有人擔憂美國的關稅將使大量中國商品湧入、淹沒歐洲市場。現在警報暫時解除,他們可以松一口氣了嗎?
勒謝爾:我對此看法略有不同。用“淹沒”這樣負面的字眼,有炒作之嫌。我們也可以說,如果從中國進口更多商品到歐洲,可以讓價格進一步降低,這肯定不是最糟糕的情況。如果美中之間真的發生硬碰硬的貿易戰,歐洲制造業自然也會得到更多的出口機會,不管是輸往中國還是美國,因為這兩國之間不再有雙邊貿易。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如果現在美中之間的貿易重新升溫,中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就不會增加那麼快。
德國之聲: 對中國降低之後的關稅,還是比幾個月前高很多。
勒謝爾:是的,現在是30%,遠遠高於此前水平。這是中國方面做出的讓步,好讓美國得到一些回旋空間,對特朗普來說這是一個他可以對國內展示的小小的勝利。我不認為這對中國是很大的傷害。另外,在90天裡還會繼續談判,中國可以說我們願意從美國買更多商品,但請把關稅降到10%。這也是一個籌碼。對中國來說,沒有因為雙方的關稅稅率不對等而讓會談失敗,是個明治的選擇。
德國之聲: 中國經濟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產能過高,而消費不足。中國又是一個相當依賴出口的國家,那麼與貿易伙伴之間爆發摩擦是不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後果?
勒謝爾:這的確是一個問題。中國的投資活動過熱,與國家引導下的經濟和科技發展的理念有關。過去10年中,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很重視這一發展路線。與此同時,民眾消費提升不足,造成產能過剩。在此情況下,出口是消化產能的一條出路。不過我注意到,今年兩會上、政府其他高層會議上以及總理李強的表述傳出的信號是,政府要努力促進消費,通過改善老百姓的收入拉動消費。
德國之聲:產能過剩和內需不足在中國不是一個新問題,政府也出台過措施,但長期都沒能解決。您認為現在是北京下決心解決這個問題的機會嗎?
勒謝爾:聽起來可能有點悖論,但或許特朗普的貿易戰和激進政策會讓中國再次意識到,依靠投資和出口的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或許中國領導層這一次能體會到足夠的壓力,下決心采取有力的措施。
問題的難處在於,如何讓中國家庭有更多可用於消費支出的收入;怎樣改善社會福利體系,讓老百姓不必大量存錢以應對不時之需。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高昂的投入,需要對財富再次分配,包括從國企向私人家庭轉移。這肯定會遇到阻力。但我認為,必須要這樣作,如果還想讓經濟繼續發展的話。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