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北京的台灣戰略
(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發表了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國際事務專家杜沙泰爾(Mathieu Duchâtel)對台海局勢的分析。作者認為,雖然北京圍繞台灣的軍事動作日趨頻繁,但對北京來說,通過軍事手段實現同台灣的政治統一,仍然有太多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克裡姆林宮因低估烏克蘭反抗決心而做出的誤判,就是一個鮮明的警示信號。這篇題為《北京狡詐的對台戰略》的文章寫道:
“如果中國希望避免類似的災難性誤判,其情報機構就不得不面對一項極其艱巨和復雜的挑戰:他們必須詳細了解台灣民眾的政治意願和整個社會的抵抗決心。因為盡管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軍事上佔有優勢,但就像烏克蘭一樣,台灣也完全有能力抵御一場現代版的閃電戰。
即使在損失了大部分海軍和空軍力量,指揮體系也蒙受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台灣也仍能繼續抵抗。憑借其防空系統和對海上目標的精准打擊能力,台灣仍可建立起堅固的防御體系,讓入侵部隊蒙受重大損失,並可以阻止中國取得制空權和對台灣海峽的控制。
特朗普政府究竟會采取怎樣的對華政策,目前尚不明了,但來自美國國防部的初步跡象表明,在台灣海峽構成威懾力量仍被美國視為頭等大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Pete Hegseth)一份被曝光的備忘錄甚至將中國吞並台灣的意圖視為美國重塑戰略威懾的‘唯一威脅’。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中國今後還將進一步加強圍繞台灣的軍事活動。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北京甚至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故意制造一場軍事危機,一種經過縝密計劃的軍事對抗,並會設定退出機制以避免事態升級為全面戰爭。”
分化台灣社會
《商報》客座評論作者杜沙泰爾認為,除了加強軍事威脅之外,北京的對台戰略還有第二個層面,即通過拉攏台灣精英和操控輿論,以加劇島內分裂。目的是讓執政的民進黨在2028年的總統和立法院選舉中失利。
”在這一戰略層面,北京已經初見成效。雖然賴清德在2024年贏得了第三個總統任期,但他的民進黨卻失去了立法院多數,日益分化的政治環境也構成了艱巨的挑戰。為了損毀賴清德的個人信譽,中國發起了猛烈的輿論攻勢。賴清德被描繪成激進的‘台獨分子’,盡管他的立場基本反映了台灣多數民意,並且他是以維持現狀為競選承諾而當選的,但在中國的宣傳中,這一切並不重要。
北京的目的是在台灣公眾輿論中以及國際社會上,將賴清德描繪成台海緊張局勢的罪魁禍首。與此同時,中國也寄希望於特朗普政府搖擺不定的政策會激起台灣民眾對美國可靠性的懷疑。如果台灣社會認為‘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有損台灣經濟,那麼中國就會希望台灣民眾會因此對加強兩岸經濟合作采取更積極的態度。
如果看到了在華盛頓和台北之間打入楔子的機會,那北京一定會加以利用。而如果美台之間的政治聯盟不會發生變化,那麼在2028年大選之前,北京就會繼續加大對台灣的政治與軍事壓力。”
#台海兩岸
中美抗爭 歐洲無法獨善其身
《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稱,中美貿易戰正在重塑全球貿易的秩序,但需要適應新世界秩序的不僅是華盛頓和北京,歐洲也無法獨善其身。作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之一的歐洲也將面臨重大挑戰。
“中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自房地產泡沫破裂以來,中國越來越依賴出口支撐經濟增長。但如果美國加以反制,中國的過剩產能就必須向其他市場輸出,這給歐盟、尤其是德國帶來了難題。歐洲正處於兩大力量之間:一方面是希望重建本土制造業的美國,另一方面是為了維持內部穩定而必須保持出口順差的中國。若無協調一致的戰略回應,歐洲就很有可能會淪為全球貿易失衡的夾縫地帶。
迄今為止,歐洲並沒有就此做出充分的回應。‘戰略自主’的口號雖能緩解內政壓力,但遠不能替代經濟戰略的重新定位。歐洲真正需要的是提振內需的明確政策。對於德國來說,這意味著更高工資、更大規模的公共投資,盡管此舉可能會在短期內削弱工業競爭力。而正是這種以出口為導向的政治經濟理念使重新定位變得一場困難。
事實上,歐洲的行動空間要比想象的更多。如果制定出恰當的基礎設施、能源和數字現代化的公共投資計劃,就既能增強內需,又不會損害外貿表現。但更根本的問題的是,歐洲必須決定自己希望在新型世界秩序中扮演什麼角色。在布魯塞爾,有人提出要讓歐洲成為‘同美國和中國並存的第三極’,但如果沒有更深層次的政治整合,以及協調一致的財政和產業政策,這一目標將難以實現。
未來十年將不會是過去幾十年的簡單延續。全球貿易體系正在進入戰略競爭的新階段,貿易與資本流動的爭奪會更加激烈,更加政治化。歐洲必須果斷應對這一新的世界格局,否則將會為全球重新整合付出慘重代價,而這種代價既非歐洲所願,更不是歐洲可以控制的。“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