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停火 最新數據揭網路輿情大炸鍋
美國總統川普引發關稅戰煙硝,近月「全球貿易戰」焦點逐漸轉向「中美貿易戰2.0」,美中兩大強權接連宣布制裁對方,祭出報復性關稅,美對中課145%,中對美課125%,但在雙方於日內瓦結束貿易談判後,情勢再度出現驚天逆轉,雙方宣布大幅調降關稅,美對中關稅降至30%,中對美關稅則降至10%,14日生效。
美中關稅戰暫時停火,雙方休兵90天,影響全球經貿脈動,究竟台灣網友怎麼看?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蒐集今年4月1日至5月12日之間「美中關稅戰」相關輿情數據。調查期間內每日平均聲量約1.5萬則左右,但聲量高低波動明顯,第一個聲量高峰出現在4月10日川普宣布對中關稅再提高至125%,引發中國外交部回嗆「不願打,但也不怕打」,單日聲量衝高至超過6.2萬則。
第二個聲量高峰來到4月16日,川普再度「加碼」,由於中國對美採取報復行動,對中國進口商品最高課徵245%關稅,其中包括已實施的鋼鋁、汽車、芬太尼(fentanyl)等,單日聲量超過3.1萬則。之後超過1個月聲量趨於平緩,每日平均聲量僅7千多則,直到5月12日當天,美中經貿會談落幕,雙方達成協議並發布聯合聲明,宣布大幅調降報復性關稅稅率,引發網友關注,單日聲量約2萬則左右。總體而言,1個半月以來,美中關稅戰整體聲量呈現「暴衝—冷卻—又再升」的現象,頗受網友矚目。
進一步透過主題風向分析近日網路留言內容,了解網友們如何看待美中關稅戰議題,結果發現,在熱門的討論面相中,聲量佔比最高的話題是網友批評「台灣還在舔(美國)」相關言論,佔比高達26%,其次有網友指出「批評台灣關稅比中國還高(編按:實際上並非如此,在90天暫緩期內,中國為30%,台灣為10%,且中國關稅稅率仍高於其他談判中的國家)」,聲量佔比21.7%,第三名是「反諷美國是中共同路人」,聲量佔比約19.2%,第四名為「討論中國或美國誰是贏家」,聲量佔比為17.2%,第五名是「嘲諷川普退讓、跪了」,聲量佔比為16%。
由此可見,多數台灣網友面對中美關稅戰,有近5成輿情將焦點聚焦在「台灣的相對處境」,反思台灣政府對美談判的立場和說法,並對比中國政府的做法。這類留言語感多帶有「相對剝奪感」的情緒,或者擔憂「中國迫使美國讓步、台灣卻被犧牲」,也有網友聚焦台灣是否因「選邊」而吃虧,或提醒政府是否失去對美談判的主動性。
美中兩強在貿易戰中相互對壘,引發高度關注並促使聲量暴衝,直到最近宣布「降稅停火」,經貿情勢暫時回穩,但台灣網路輿論熱度未同步降溫,相對地,網路輿論主流情緒轉為檢討、反思台灣在對美談判的角色及得失,儘管大國與小國本身握有的談判籌碼本來就不同,但對比美中達成協議各退一步,網友們出現強烈相對剝奪感情緒。目前美國對各國的關稅談判仍在持續進行中,未來若又有進一步新消息,無論是好消息或壞消息,民眾勢必仍會持續反思「台灣如何被對待」,台灣政府及談判團隊是否能化被動為主動,取得最好的談判成果,同時在輿情管理面向穩固人民對執政黨的信心,將成為未來不到兩個月內的雙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