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女開腦後吞嚥困難!插鼻胃管1個月「胃中打結」
台中醫院日前遇到一名罕見案例,一位60歲女性患者的鼻胃管在胃內打結。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表示,鼻胃管在胃部或食道打結臨床上並不常見,主要與放置時間過久、放到胃裡的長度過長,或經常移動鼻胃管的位置等因素有關。
該名60歲女性患者因動脈瘤破裂接受腦部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但吞嚥功能受損無法以口正常進食,所以接受吞嚥訓練復健治療,經過1個月治療,終於可以安全地從嘴巴進食。
未料在拔除鼻胃管的時候,患者感到上腹疼痛不適,且在移除鼻胃管的過程中,感覺有非常大的阻力。因擔心鼻胃管放置產生相關的併發症,醫療團隊立即幫病人照了1張X光,才發現鼻胃管在胃裡面打結了。經醫師說明,患者接受無痛胃鏡檢查,吳明駿利用異物夾將打結的鼻胃管解開拉直後,順利移除鼻胃管。
根據健保署統計,112年度全台灣鼻胃管插管人數約21萬人,其中65歲以上比例約64%。國內護理之家住民鼻胃管使用率高達5成。鼻胃管主要用於吞嚥困難患者提供食物、飲水或藥物,但長期使用可能造成諸多不適和併發症。
衛福部長邱泰源今年年初在立法院承諾,將擬定機構拔除鼻胃管計畫,避免生命最後階段人人戴著「長長的鼻子」。邱泰源表示,台灣應盡快跟上日本30年前積極推動「移除鼻胃管」的腳步,落實以「人」為中心的照顧。他已交由長照司主責,將移除鼻胃管設為長照3.0重點,儘速提出計畫。
現行移除鼻胃管獎勵措施僅提供醫療機構,從民國111年6月起實施。針對留置鼻胃管3個月以上病人,當醫療團隊成功移除鼻胃管,且患者恢復經口進食能力,每人次獎勵3000點,每年約1.3萬名病人受惠。然而,這項獎勵措施尚未涵蓋長照住宿型機構。
前健保署李伯璋署長指出,鼻胃管不僅影響病人外觀,還會造成心理壓力,嚴重損及生活品質及生命尊嚴。他建議病人把握復健黃金期,接受專業復健訓練及治療,以增加成功移除鼻胃管的機會。
專家建議,想讓病人拔除鼻胃管,應至復健科門診接受醫師評估,藉由鼻咽內視鏡、吞嚥攝影檢查,確認問題發生在哪一個進食階段。若有機會拔管,則在語言治療師陪同下,接受吞嚥訓練,學習吞嚥技巧、強化吞嚥反射和相關肌群的力量。
專家呼籲,病人及家屬應積極面對問題,把握復健黃金期。及時評估並適時移除鼻胃管,不僅能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還能預防長期依賴鼻胃管進食所導致的生理機能衰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