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議員張碩芳總質詢五大主張:打造安全、友善、永續的桃園城市藍圖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28)日率市府團隊至桃園市議會第3屆第5次定期會市政總質詢列席備詢,就市議員張碩芳提出高齡行人交通安全與駕駛檢測機制、校園周邊交通安全與人行環境改善、食安政策、推動慢食城市、桃園捷運綠線未來站名設計、推動婦幼友善標章、身心障礙廁所品質管理、落實完善的照護制度與監管配套、高風險兒童防護與預警機制等質詢事項詳細說明。
針對高齡行人交通安全與駕駛檢測機制,張市長指出,桃園市積極推動人本交通及通學廊道等計畫,已有初步成效。如以行人身分來看,高齡者的交通事故發生風險較高,特別是在清晨或過馬路時更易發生意外。對於高齡駕駛者,應以身體功能作為判斷依據,而非單以年齡劃限,支持導入定期檢驗及違規累積追蹤等管理機制。
副市長王明鉅補充,高齡用路人應依據視力、反應力等生理指標進行檢測與複檢,建議以違規紀錄或事故次數作為再檢標準,並將建議提交中央研議。
有關校園周邊交通安全與人行環境改善的議題,張議員建議加強校園交通安全評鑑。交通局長張新福表示,交通部道安資訊平台已有縣市熱點資訊,將以該平台資訊簡化呈現方式並公布於府網或局網,並提升事故熱點的可讀性,強化校園周邊交通設施之檢討與改善。
交通局長張局長進一步說明,在人行道無障礙議題方面,將聯合養工處及各區公所,全面檢視並排除人行道上的障礙物,如燈桿及電箱等設施。
工務局長汪在宙補充說明,雖部分障礙(如大型電箱)移動難度較高, 仍將積極協調台電遷移 ,並於學校通學步道設計時同步納入無障礙動線規劃。
關於推動食安政策的議題,張碩芳議員建議建立食安官制度。王副市長表示,桃園目前未設專職食安官,但市府已建立例行稽查制度及食安會議機制,並跨局處合作規劃相關活動,藉由相關單位合作,擴大市民參與。
針對推動慢食城市議題,張議員建議推廣「從產地到餐桌」、「食農教育」、「地方文化與飲食連結」等理念。張市長表示,市府已於學校營養午餐中導入在地、當季食材,實踐慢食理念,並由農業局與教育局聯手執行。未來將延伸至校外飲食政策,結合衛生局、農業局、環保局等單位建立跨局處合作機制。
副市長蘇俊賓補充說明,目前營養午餐的在地食材使用率在全國名列前茅,已與超市、通路合作進行在地食材揭露與推廣,例如於全聯、家樂福等陳列在地農產品資訊;將推廣重點擴大到年輕家長與親子族群,結合衛教、親子共煮等活動設計,提高年輕世代的參與度;持續於農業文化活動、宮廟慶典等活動中結合在地農產推廣。
有關桃園捷運綠線未來站名設計,張碩芳議員建議可結合在地書法藝術,塑造城市文化識別。張市長表示,捷運站名藝術表現形式確實有討論空間,目前綠線車站站名雖已大致規劃,但尚未正式製作標示,因此有空間可以導入藝術設計。在參訪日本車站時,確實觀察到車站設計不僅功能完整,也結合當地文化與藝術特色,這正是桃園捷運可借鏡之處,惟須避免過度書法化造成辨識困難。
捷運工程局長劉慶豐表示,此建議具可行性,後續於藝術表現形式研議時將納入考量。
關於推動婦幼友善標章,張市長表示,目前市府已有推動婦幼友善空間標章制度,但適用範圍尚待擴大,將責成相關局處建立公版設計,加速設施標準化流程,確保友善空間的品質一致性。將責成教育局、衛生局、婦幼局等單位盤點現有婦幼設施,建立統一的設計指引與檢核基準,確保婦幼照護需求不因地區差異而落差懸殊。
針對校園身心障礙廁所品質管理,張市長表示,學校廁所是最基本的學生使用空間,對身障學生更是生活品質的關鍵,教育局與工務單位將討論設立一致性的檢核清單,要求各校在年度維修或改建時納入相關改善工作。
有關如何落實完善兒童照護制度與監管配套,張市長表示,兒童照顧人員須接受良好訓練,同時需有有效監管制度,防止憾事再發。市府目前已於公托推動監管制度,並配合行政院所提的《兒童托育服務法》立法方向,待法令通過,未來將擴大至私立托育機構。
婦幼發展局長杜慈容補充說明,目前公共托育設施已裝設監管雲,《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已納入裝設監管雲規定,目前送交立法院審議,若順利通過,將進一步涵蓋私立機構,強化制度防線。
關於高風險兒童防護與預警機制,蘇副市長表示,桃園市建立全國首創的「高風險兒童資料庫」,整合教育、衛生、社會及婦幼發展等局處資訊,針對非行少年、中輟生、藥物濫用、家庭暴力等高風險指標進行通報與比對,第一階段已完成,預計年底進入第二階段強化預警機制。
衛生局長賈蔚說明,現行透過新生兒疫苗注射追蹤系統辨識潛在高風險兒童,若疫苗接種延遲,將由衛生所聯繫社會局與婦幼局共同訪查;此外也持續加強醫療人員辨識受虐兒的教育訓練。部分基層診所因缺乏吹哨者保護機制而不敢揭露,將會研擬保護機制,保護基層吹哨者,並要求急診與兒科醫師定期接受辨識訓練納入院方督導指標。
警察局長吳坤旭指出,目前每年家暴通報數據上升,顯示被害人願意站出來並非壞事。第一線同仁在24小時勤務中已被要求注意現場兒童舉止與是否有求援訊號,此外各分局設有42位家防官,分駐所亦配置社區家防人員。
社會局長陳寶民表示,近年已積極推動社區防暴工作,培力社區組織幹部、新住民等加入社區防暴宣講師培訓行列,再透過宣講師深入社區進行婦幼保護預防宣導,另當家庭具有脆弱因子時,即可通報出來由13區15處家庭服務中心及時介入關懷,避免兒少落入受虐情境。
教育局長劉仲成指出,對於不當對待學生事件採「零容忍」原則,校方主管已被要求每日巡堂、觀課,提升敏察力,並加強師生間的班級經營與日常觀察,一旦發現異常即啟動通報與後續輔導。
婦幼局杜局長說明,婦幼局的角色主要在於初級預防,市府透過親子館、托嬰中心與民間團體辦理親職講座與宣導活動,提升新手父母的照顧知能及安全意識。另針對托育人員每年提供18小時專業訓練,提升專業知能及敏感度。也結合孕產婦全方位守護計畫與幼兒醫科醫師制度及早發現潛在個案。如發生不當對待案件,將依照法令妥處。
張碩芳議員質詢結束後,並邀請市長簽署「守護桃園兒少承諾書」,呼籲推動「桃園兒童保護聯合行動平台」,建立單一窗口機制,整合橫向資源,保障第一線人員不因通報受打壓,成立兒防顧問團與制度化外聘督導機制,建立堅實的兒少保護網絡。
這篇文章 市議員張碩芳總質詢五大主張:打造安全、友善、永續的桃園城市藍圖 最早出現於 台灣新聞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