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歐盟商會年度調查:只有約三成在華企業對前景樂觀

(德國之聲中文網)根據中國歐盟商會周三(5月28日)發布的《2025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在華歐洲企業的情緒跌至新低。

僅有29%的受訪企業表示,他們對未來兩年在中國的增長前景感到樂觀,同比下降3個百分點。

73%受訪企業表示過去一年在華營商更為艱難。這一比例較去年增長5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

38%受訪企業計劃擴大其在華業務規模,創歷史新低,去年的同類數字為42%;36%受訪企業暫無計劃。其余企業暫未決定。52%受訪企業表示計劃在來年削減成本,創歷史新高。

該年度調查報告的導語寫道,“中國商業環境在許多關鍵指標上的表現都在惡化。”

但是,報告還發現,有更多受訪企業將業務回流至中國,這表明中國供應鏈仍具競爭力。數據顯示,26%受訪企業將海外供應鏈回包至中國,這個數字同比增長5個百分點。

輕松賺錢的情況不復存在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在北京表示,目前的不確定性正在削弱商業信心,使得企業難以保持樂觀。他指出,美國加征關稅以及歐盟近期的發展動向,都是企業感到不安的原因。

彥辭認為,過去中國市場的可預測性和可靠性吸引了大量企業,它們可以在中國很輕松地賺到可觀的利潤。不過,現在這種情況已不復存在,“輕松賺錢、賬戶迅速積累資金”的日子已經結束,現在企業必須加倍努力才能實現盈利。

歐盟駐華商會主席對中國提振消費的努力表示肯定,但同時指出,政府還必須采取更多措施,確保供給增長不會超過需求增長。

彥辭指出,調查結果顯示,過去一年企業利潤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劇,商業信心的下滑尚未觸底,“在利潤率下降的環境下,眼下對所有企業來說都非常艱難。”

在今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接受調查的503家企業中,大多數對中國整體經濟前景表示擔憂。需求依然疲弱,部分原因是房地產行業長期低迷,導致消費者因房價下跌而減少支出。

與此同時,中國本土企業日益成為更強勁的競爭對手,激烈的價格戰壓縮多個行業的利潤空間。

歐盟商會還強調了企業對北京政策不可預測性和缺乏透明度的日益擔憂。報告寫道,在某些行業,企業反映政治干預的加劇進一步增加了運營難度。由於此次調查是在4月美國上調關稅之前進行的,因此企業目前的信心狀態可能比公布的調查結果更差。

(中國歐盟商會、德新社 美聯社)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