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政策引關注 專家憂限制進口恐破壞市場平衡
商傳媒|記者彭耀/台北報導
台灣政府近期正研議是否針對部分進口啤酒課徵反傾銷稅,引發市場對自由貿易與產地標示議題的關注。多位業者與專家指出,全球針對啤酒課徵反傾銷稅的案例極為稀少,進口啤酒長期以來不僅為消費者帶來多元化選擇,更在無形中促進了本地啤酒業的品質升級與創新動能。若單以生產地來設限,可能對整體市場結構與消費權益帶來不利影響。
業者指出,隨著台灣啤酒市場日益成熟,消費者對精釀與高價位產品的接受度明顯提升,進一步帶動本地啤酒品牌在品質、風味與品牌力上的突破。金色三麥、臺虎、掌門、ABV精釀等品牌近年銷售成長迅速,展現具創新力的產品形象,成為台灣另一個具備發展潛力的產業。
產地限制恐扭曲競爭
有業者指出,啤酒市場的全球化佈局早已成形,國際品牌在中國設廠以供應亞洲市場,是順應區域供應鏈效率與產能配置的考量,與蘋果、特斯拉等品牌的運作邏輯無異。啤酒的價值關鍵不在產地,而在於品牌精神、研發能力與整體消費體驗。若將產地作為設限依據,恐損及市場公平競爭基礎,並對產業健全發展造成長遠影響。
在實際消費層面,不少年輕族群對進口品牌表現出穩定偏好,特別在聚餐與節慶場合,常見日本與歐美進口啤酒品牌作為選擇。「消費者各有所好,有些人偏好進口品牌是因為風味特色與設計感,也象徵某種生活風格與文化品味,」一位大型通路商表示。
善用行銷4P
學者專家認為,在全球競爭環境下,本地品牌應善用自身特色與價值,強化定位與差異化策略,而非依賴保護性政策。
文化大學廣告系教授鈕則勳向《風傳媒》分析,若從行銷學的4P理論—價格(Price)、產品(Product)、促銷(Promotion)和地點(Place)四大面向切入,可為本地品牌提供具體發展策略。
鈕則勳指出,台啤早年便選擇以「在地」、「新鮮」選為產品定位,提出「台灣尚青」的口號,成功強化本地認同並吸引年輕族群。他建議本地品牌可進一步開發多元風味、應用在地食材,「讓消費者覺得這是台灣獨有的味道,有記憶點且具文化認同感,是重要關鍵。」
進口品牌可能較具品牌文化與行銷優勢,鈕則勳認為,本地品牌在促銷手段上,除了透過社群行銷與增加聲量外,也可考慮產品定位來增加消費者黏著度;在通路上,除了傳統賣場、超商及居酒屋、酒吧之外,現在許多活動也有看到行動麵包車可提供鮮釀啤酒,未來也可繼續拓展更多元的通路。
消費偏好多元共存
消費者觀點也反映出多元市場需求。一位來自台東的上班族周小姐表示,她選購啤酒時偏好風味特殊、具分享話題性的啤酒,「像楊桃、烏梅風味的在地精釀讓人印象深刻,喝起來有記憶點,也很適合社群打卡。」她表示,自己更重視啤酒是否具備生活風格與體驗感,而非價格本身。
居住在新北市的王先生則坦言自己長期偏好進口品牌。「每種啤酒都有不同風格,我覺得進口品牌喝起來順口、設計也有質感,在聚餐時讓親友有不同選擇,氣氛更好,因此即使價格略高,我也樂於選擇。」
多位業界人士強調,本土與進口啤酒並非對立,而是共同推動市場進化的雙軌力量。唯有維持自由開放的市場機制,才能激發創新與競爭,並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元、優質的選擇。
引用風傳媒報導:https://www.storm.mg/article/11048121
(圖取自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