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公館圓環拆不拆?民意反彈急踩煞車 北市府鬆口:7月重開公聽會再討論

公館圓環拆不拆?民意反彈急踩煞車 北市府鬆口:7月重開公聽會再討論

【賴傳媒、記者爆料網 王俊勝/台北報導】

北市公館圓環改造案掀起地方反彈聲浪!台北市政府原定今年6月拆除圓環周邊的公車專用地下道,恢復「正交路口」設計,卻因溝通不足、資料不足,引起地方強烈不滿。市議會交通委員會昨(30)日緊急召開座談會,會中不分黨派議員及多位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應「暫緩施工、重新評估」,交通局也承諾,將於7月中後再次辦理說明會,納入更多民意,尋求共識。

 

北市交通局表示,現階段雖然分析顯示填平地下道、改為正交路口效益較佳,但仍會尊重各界意見,暫緩原定工期。會中包含兩位前交通局長—淡江大學教授羅孝賢、交安促進會理事長陳學台,皆力挺拆除案。不過反對聲浪也不小,交通網紅企鵝手札就指出,此案可能導致每日超過300班公車等候時間增加,嚴重影響使用效率,恐將民眾推向私有交通工具,反而讓交通更加壅塞。

 

不只如此,台大教授們也提出專業觀點。建城所助理教授郭怡君認為,不應只談拆除,應考慮升級圓環設計,像是導入現代或渦輪圓環,保留原有地下道以降低成本與施工期間對交通的衝擊;土木系助理教授陳彥向更指出,改為平面道路後,公車路權會降級,紅綠燈將增加20到40秒延誤,將對大眾運輸造成長期傷害。

 

面對各界質疑,藍綠白議員也紛紛發聲。國民黨楊植斗要求市府提出足夠數據佐證方案合理性;民進黨王閔生則質疑市府立場搖擺,從支持維持現況到突然宣布廢除地下道,卻未與地方充分溝通,才會導致民怨;社民黨苗博雅直言市府數據「先射箭再畫靶」,欠缺科學依據;民眾黨張志豪則呼籲將效益評估納入民意回饋機制,並公開交通模擬資料。

 

交通局長謝銘鴻最後表示,未來會更透明溝通、公開資料,並將評估報告與可行方案與地方居民說明,強調:「目前不會進行施工」。這場攸關上萬通勤族權益的改造案,是否能在專業與民意間取得平衡,仍有待持續觀察。

閱讀原文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