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插管醒來第一句話是「別救了」 醫師看完筆跡嘆:最無力的請求

插管醒來第一句話是「別救了」 醫師看完筆跡嘆:最無力的請求

【賴傳媒、記者爆料網 王俊勝/綜合報導】

人生的最後一哩路,是該「放手」還是「堅持救到底」?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在病床上掙扎的那個人,或許心裡最清楚。胸腔科醫師蘇一峰日前分享一起真實案例,一名70歲患有嚴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婦人,意識模糊前仍明確表達「不想再插管」,無奈丈夫堅持「一定要救」,最後雖然人救回來了,卻換來婦人虛弱地寫下三個字:「別救了」,讓醫師看了也感到無奈與沉重。

蘇一峰在臉書提到,這名婦人過去曾有長期抽菸的習慣,7年前病情惡化,當時在榮總接受插管治療,之後靠著全天24小時氧氣與正壓呼吸器勉強維持生活。雖然曾想申請肺移植,卻因超過60歲年齡限制無緣等候名單。不過,婦人後來在門診接受蘇醫師的特殊治療(beta blockers),一度撐了7年沒有再插管。

然而,就在最近,婦人病況再度惡化,嚴重到喘不過氣、意識模糊。她在清醒時明確表示不想再承受插管的痛苦,只希望能自然走完人生最後一程。但由於夫妻倆無子女,丈夫實在捨不得她離開,仍堅持要插管搶救。最後婦人在插管後甦醒,用顫抖的手寫下「別救了」,讓醫護人員也心酸。

這段故事曝光後,引來大批網友熱議,有人批評丈夫太自私,也有人認為「救或不救」本就是道德難題。許多留言指出,台灣社會常出現「明明病人已簽署放棄急救,卻因家屬一句話硬救到底」的狀況,讓不少患者在最後階段反而承受更大痛苦。蘇一峰也呼籲,大家應該要正視「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的重要性,當患者還有能力表達時,應與家人好好溝通,才能讓善終成為真實的選項,而非遺憾。

病人的身體最誠實,善終的路上,愛有時不是「不放手」,而是懂得體諒對方的痛苦。

閱讀原文

延伸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