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王毅訪德 考驗「新對華政策」
(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題為“德國新對華政策的首次檢驗”的文章寫道,德國新政府就任前,曾對北京表示高度質疑。現任外長瓦德富爾(基民盟)2023年中曾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將繼續是“德國和歐洲外交、安全和經濟政策最重要的挑戰之一”。聯盟黨議會黨團曾在一份立場文件中要求“新的對華政策”。
今年5月,默茨曾在政府聲明中警告:“我們看到,中國在外交政策行動中,具有體制對手性質的元素增多。”
文章寫道,本周四是首次檢驗,德國政府有關“新對華政策”的說法是否當真。瓦德富爾作為外長首次在柏林會晤中國最高級別外交官員王毅。
文章寫道:“外長瓦德富爾在基民盟內部被視為改變對華政策的推動者之一,——即改變默克爾時期對德國經濟在華業務無條件的支持。此次與王毅的會晤,也將為7月24日-25日的歐中峰會做准備。批評性的議題有很多,以致於有傳言稱,如果在那之前達不成一致,特別是關鍵原材料供應方面,歐盟可能取消峰會。”
“歐洲在華商會稱,新近一些企業獲得出口許可證。商會主席彥辭(Jens Eskelund)向《商報》表示,有所改善,但還需要‘系統性的程序簡化和加速,從目前的救火模式轉向常規化、穩定、可預見的批准程序’。”
文章寫道,在安全政策方面,中國也日益成為對歐洲的威脅。中國企業據稱向俄羅斯運送大量戰爭相關物資,由此維系莫斯科對烏克蘭的戰爭。北京否認。
文章寫道:“在德國新政府內部,基民盟佔據德中關系的關鍵職能部門:總理府、外交部和經濟部。總理默茨在聯盟黨內部屬於對中國的批評者,這時日已久。執政聯盟內傳出,默茨與中國黨和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底的通話,也加強了默茨的立場。據稱,習近平對於對話的興趣,不及發表一篇演講。”
文章寫道,或許默茨接下來會發出信號。“在柏林聽聞,政府內部正在計劃一次亞洲訪問,時間可能是10月。總理想要率領一個經濟代表團,但在前往中國途中可能先在印度停留,——由此向中國政府發出信號,德國貿易關系多樣化的計劃是認真的。不過另一方面,他也想要表達善意。周四王毅前往總理府與默茨的外交政策顧問紹特(Günter Sautter)會晤時,總理計劃過去看看——這是外交禮節上的一種姿態。”
“有疑問的是,執政聯盟伙伴是否支持對北京更為強硬。社民黨內一些人士希望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少一些對抗。”
文章寫道:“與烏克蘭戰爭、與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打交道以及中東沖突相比,對華關系目前僅扮演次要角色。即便在聯邦議會外交委員會,據議會圈中的信息,這迄今也並非更大的議題。”
“外長瓦德富爾至少在一點上得以堅持己見。與兩年前李強與時任德國總理肖爾茨會晤時不同,這次兩位外長將回答記者提問。在德國看來這是理所當然,對集權政權北京來說,則是絕對的例外。”
最大限度的外交對抗?
前往柏林前,王毅周三訪問布魯塞爾,並與歐盟外交專員卡拉斯會晤。《法蘭克福匯報》題為“外交關系上最大限度的對抗”的文章寫道,二人“除合照之外,沒有其它公開亮相,無論是中方還是歐方。”
“卡拉斯以會晤前准備好的聲明定調:‘中國不是我們的對手,但在安全問題上,我們的關系日益緊張。’然後是一連串列舉:‘中國企業是莫斯科的生命線,以維系對烏克蘭的戰爭’,這位愛沙尼亞人說道。‘北京實施網絡攻擊,干預我們的民主,實行不公平貿易。’她說,這損害歐洲的安全和就業。這些她都將與王毅磋商。‘我將表明,促成歐洲的一場戰爭,同時尋求與歐洲更緊密的關系,這是自相矛盾的。’”
文章寫道:“這在外交關系上是最大限度的對抗,盡管卡拉斯此前已有過這樣的表態,如歐盟外長會晤後。”
“但畢竟曾有期望,雙方或許會重新靠近。這有兩個原因。一是,北京在與美國的關稅爭議中,同歐盟一樣,強調要遵守國際規則。二是,4月底,北京取消了對歐洲議會四名議員的制裁。”
“但這並未讓其它歐盟機構感到信服。一名歐盟官員在王毅的會晤前指出,還有其它中國2021年實施的制裁繼續存在,包括針對學者,以及歐盟政治與安全政策委員會(PSK)。該委員會是各國在大使層面上就安全政策議題做出決策。並且,這些措施當時就是完全過度的。這位官員因此只想稱之為‘所謂的魅力攻勢’。他說,涉及到貿易上的利益,中國人很聰明。但問題的本質並未改變‘北京在拖延時間’,他說道。‘他們可能希望,我們不會堅持維護我們的利益。’”
文章寫道:“或許這一估計可以解釋,卡拉斯及其隨員為何如此公開地點明分歧。”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