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美越達貿易協議 設轉運條款防中國「洗產地」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總統川普週三(7月2日)在「真實社群」平台宣布與越南達成貿易協議,將越南出口至美國的商品關稅調整為20%,若經第三國轉運則為40%。

川普把此協議稱為美越兩國「偉大的合作協議」。他稱越南已同意對美國開放市場,美國出口至越南將享有零關稅;他還特別提到美國製的休旅車、大排氣引擎的車輛,希望這類產品能打入越南市場。

週三,川普與越南最高領導人蘇林通話。他表示,跟蘇林的互動「非常愉快」。

越南政府發布的聲明證實兩國就對等關稅問題達成協議,但並未說明稅率條件,僅稱美方確定會大幅降低關稅,「繼續與越南合作,解決那些影響雙邊貿易關係的困難」。越南也承諾將「開放優惠的市場給美國產品」,此外亦要求美國把越南認定為市場經濟國家,並取消出口高科技產品至越南的限制。

美越協議消息一出,NIKE、Lululemon等在越南設廠的服飾業者股價最初上漲,但川普公布稅率細節之後,市場解讀20%的稅率依然高於預期,導致這些企業的股價一度大跌,收盤時則稍有回升。

今年4月,川普威脅要對越南施加46%的對等關稅;儘管談判後的稅率低於46%,但仍可能大幅提高越南製鞋子、服飾在美國的價格。

越南是美國第十大貿易夥伴,美國則是越南最大出口市場。根據美國普查局數據,越南2018年對美出口不到500億美元,到了2024年增為1370億美元,提高了近2倍;同期,美國對越出口增長約30%,從不到100億美元增為130億美元。

川普上一個任期內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推動美國跟越南的貿易大幅成長。許多跨國企業為了降低關稅衝擊,也紛紛把工廠從中國外移至越南,如今越南已成為美國服飾品牌的重要生產基地。

不只經濟往來,美越兩國在外交與軍事上的關係也益發緊密;越南則尋求與中美兩大強權維持密切關係,2023年美國和中國領袖皆曾赴越南國事訪問。

防「洗產地」條款可行嗎?

除了稅率以外,美越貿易協議並未公開更多細節。目前不清楚20%關稅將適用哪些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協議稱美國將對「轉運」貨品(transshipping)40%稅率,被認為是針對中國製造、但標示為「越南製」的產品。

美國官員曾質疑中國商品為規避關稅而經越南轉運,藉此「洗產地」;川普的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更曾把越南形容為「中國殖民地」,並指有三分之一的「越南製」產品都是來自中國、但更換產地標籤的商品。

不過,對轉運商品加徵關稅具體該如何落實,美國政府尚未說明。路透社引述商業分析師馬丁(Dan Martin)的觀點指,「轉運」一詞「模糊且經常被政治化」,「它怎麼定義、怎麼應用實施,將會形塑美國和越南的貿易關係」。

曾任美國商務部副部長的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研究員芮恩希(William Reinsch)也向美聯社表示,對於轉運商品的打擊程度,將視美方對轉運的定義。

芮恩希指出,部分轉運商品沒在越南生產,卻直接更改產地標籤,明顯就是欺詐;但有些轉運商品確實在越南經過了合法、實質的加工,變成了新的產品,「還有很多是介於中間,要落實法規總是很複雜。」

《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今年2月的調查則發現,「繞道的情況比先前認定的少很多」。

如今距川普的90天關稅談判期限7月9日只剩一週,目前僅有英國和越南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中國則與美方簽署了初步貿易協議「框架」文件。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學者洛夫利(Mary Lovely)認為,越南非常希望能擺脫川普的高關稅威脅,但美國的做法「基本上是在迫使小國接受」;相較之下,美國能否讓歐盟、日本等更大的貿易夥伴同意這種不平衡的協議,令人懷疑。

其他國家談判進展如何?

川普週二在空軍一號專機向媒體表示,美國將與印度達成貿易協議,並稱印度已準備好降低美國進入印度市場的貿易壁壘。

路透社消息指,印度的貿易代表團上週便抵達華府展開協商,雙方談判工作已持續一週;兩邊代表仍在爭取7月9日之前達到關稅協議,但針對美國乳製品和農產品的分歧尚未解決。

不具名的印度商務部人士稱,印度不願對美國的基因改造玉米、大豆、稻米和小麥降低關稅,印度總理莫迪「不希望被認為放棄了農民的利益」,因為農民團體在印度具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

不過,印度對於降低美國進口的核桃、蔓越莓等水果,還有醫療器材、汽車和能源產品關稅,抱持開放態度。

與此同時,美國跟日本的談判進展陷入停滯。川普2日批評日本「被寵壞」,指責日本不進口美國車和稻米,因此他可能對日本商品施加30%或35%的關稅,高於4月初提出的24%關稅。

日本目前面臨10%的基本稅率,汽車產品另有25%關稅,鋼鋁製品更高,達到50%。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1日稱,不會為了跟美國達成協議,而犧牲日本農民的利益。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周昱君 (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