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團結十講」到「進退兩難」賴總統的政治豪賭能否繼續
距離7月26日「大罷免」只剩不到三週,原本應該是民進黨凝聚士氣、穩固基本盤的「團結國家十講」,如今卻似乎走到一個窘境。前四講內容爭議不斷,不僅招致在野批評,連綠營內部都傳出質疑聲浪。代表罷免行動核心力量的曹興誠公開表示,賴總統的宣講有點「離題」,並表示不期待賴清德為罷團站台。此話一出,第五講果然在颱風丹娜絲來襲下暫停,第六講再度延後。後續是否繼續,總統府說「視情況再定」。看似順應天災,實則已現進退維谷之象。
從戰略上來看,賴清德的「團結十講」原意是要以政策主張為包裝,以總統的光環為「大罷免」助攻。原本預定最終一講不偏不倚就落在投票日前,藉以掀起綠營最後動員高潮。然而,理想豐滿,現實有點殘酷。前四講講完,批評與糾錯不斷。在野黨質疑賴總統每講一次就撕裂社會一次,學者專家也發現賴總統引用的資料與數據出現不少謬誤。令人唏噓的是,連立場親綠、堪稱「大罷免精神領袖」的曹興誠都看不下去,直言總統講得有一點「離題」,顯示此講並未產生預期效益。
這場政治豪賭進退維谷的關鍵,在於賴清德一向強勢、好勝的性格。他若草草喊停,等於承認失敗;但若硬著頭皮繼續,前四講已留下偏頗與錯誤的印象,往後六講只會被社會放大檢視,每講一次風險更高、破口更多。如今看似是颱風給了台階下,實際上反映的是總統的十講親痛仇快,綠營出現勸退聲音,趁颱風休兵,會不會是正在尋找「更體面的下台階」。
電視政論節目民調中,竟有高達89%民眾敲碗要賴清德繼續講下去。藍營政要如趙少康順勢挖苦:「怎麼可以講一半不講?剩下的撕裂十講請務必講完。」連隸屬藍營的台北市長蔣萬安都請總統一定要繼續講。這一方面反映出社會對總統言行的高度關注,另一方面也可看出藍營識破了這場操作的虛實,樂見綠營繼續自曝其短。
根據調查,罷免民調也因賴總統的「十講」發生微妙變化。原本對大罷免無感、不打算出門投票的中間選民,不少因對總統言論不滿,反而激起投票的意願。換言之,「團結十講」非但未能穩固票源,反而有可能成為罷免案落敗的催化劑。而「罷團盟主」曹興誠的動作與份量日增,也引人揣測民進黨勢力版圖會不會在大罷免大成功後出現變化。如果論功行賞,民進黨難以駕馭的曹興誠會不會成為民進黨的「另類領袖」。
賴總統若為鞏固權力,不惜以十講為大罷免催票,恐怕是誤判情勢。若為一黨獨大,不惜與政治色彩多變的側翼合謀,無異與虎謀皮。團結十講「團結」兩個字才是民眾所期盼,未來是否繼續講、怎麼講,賴總統或許仍在斟酌,但請謹記民眾對分裂社會的不滿與反應,莫讓「團結」變成「難堪」的政治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