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數據光鮮 隱患依舊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發自北京的報道稱,中國官方發布的經濟數據看似強勁,事實上,但眾多隱患也正在浮出水面。有鑑於此,第二季度5.2%的增長更像是曇花一現,而並非經濟持久復蘇的標志。這篇題為《貿易戰中的中國經濟》的文章寫道:

”長期以來,外界普遍認為,由於卷入同美國的關稅大戰,中國已經斷無希望實現每季度約5%的增長目標。過去幾個月來,世界最大經濟體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貿易爭端不斷升級,雙方不斷祭出關稅與反制措施。

美國擴展了高端芯片等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的禁令,而中國則以限制稀土出口作為回應。官方的說辭雖然是‘保障國家安全’,但在稀土這一戰略資源的開采和精煉工序上的壟斷地位,早已經成了中國的王牌。除美國公司之外,歐洲和亞洲的企業也都受到了稀土出口管制的沖擊。誰要想繼續獲得稀土,就必須向中國有關當局提出申請,審批過程則動輒需要數周之久。

六月中旬在倫敦舉行的會談中,中美雙方達成了暫時性的緩和協議。中美兩國均同意大幅下調關稅,北京還承諾將加快向美國企業出口稀土的速度。此項協議令中美貿易關系暫時恢復到了爭執升級前的狀態,但持久性的解決方案卻依然遙遙無期。倫敦協議的有效期為90天,將在九月中旬期滿。”

經濟增長難以持續

《南德意志報》指出,表面上看起來,第二季度5.2%的經濟增長似乎可以說明中國經濟並不依賴於美國市場,但細究之下,不難發現,這一經濟增長的背後,是出口轉向、提前發貨以及政府補貼等諸多短期因素促成的,維持下去難度很大:

“要想徹底扭轉局面,政府或許應當出台一項大規模的提振計劃,比如提高養老金、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便增強民眾對經濟前景的信心。但共產黨卻偏偏對此類提振措施心存忌憚。黨內高層有很多人認為,建立主動性的福利國家制度會開辟危險的先例:一旦打開這個魔瓶,民眾就會漸漸習慣於國家的資助。即便將來經濟形勢得到好轉,民眾也還會繼續向國家提出要求。對於要全面掌控分配與期望的共產黨體制來說,這一切無疑是不可控的風險。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目前這些穩固的經濟數據,可能恰恰會成為政府不采取提振措施的理由。畢竟在國民經濟保持增長的狀況下,官方並沒有采取應對措施的必要。而這也正是問題所在:良好的數據掩蓋了深層的隱患,也為當局拖延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空間。曇花一現式的虛假繁榮,有可能會令中國再次錯失穩定國內市場的機會。

外交手腕和統計數據的助力之下,中國經濟仍能得以維持。但只要北京繼續以統計數據營造太平盛世,那麼真正解決內部危機的機會就會變得愈加渺茫。

對於中國官方最新發布的第二季度統計數據,《法蘭克福匯報》寫道:

”盡管各項數據給人的印象是形勢相當穩定,但實際情況卻是中國經濟面臨著諸多挑戰:生產者價格指數已連續三年持續下滑,通縮已成現實;與此同時,消費價格則兩年來處於停滯狀態,其主要原因是工廠過多而導致的供大於求。幾天之前,北京宣稱,將對產能過剩以及由此引發的惡性價格戰采取整治行動。而整治的重點則是汽車和光伏產業。

在普通民眾看來,他們更像身處經濟危機而不是一個‘5%增長’的時代。很多行業的收入在下滑,就業形勢非常緊張,青年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周二,受到嚴格審查的中國社媒平台上,網友用各種荒誕不羈的調侃言論質疑官方發布的增長數據:盡管發布數據的是統計部門一位男性官員,但留言卻有人評論道,“這位漂亮女士表達得真到位”;盡管這位官員一頭黑發,卻有人留言:‘他的頭發好白啊!’還有人留言,“伊朗戰勝了以色列和美國”。這類帖子獲得了成千上萬的‘點贊’。”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