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新聞

桃論|大罷免風暴下的民主沉思:扣紅帽煽動仇恨 選輸翻桌台灣怎麼進步?

2024總統選舉民進黨保住總統大位,卻在立法院失去多數,成為少數執政。按憲政體制,這本應促進朝野制衡、合作治理,卻沒想到,民進黨選後非但未檢討敗因,反而不斷對抗國會多數,將對方扣上「親中賣台」「舔共勢力」等紅帽子,進一步煽動社會對立與仇恨情緒。

1147006
7月26日將進行24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投票。示意圖:AI生成

而這樣的政治操作,最終演變成以「大罷免」為名的動員戰,將台灣推入一次嚴重的民主失衡危機。

國會改革遭綠營妖魔化:「親中勢力全面滲透」?
立法院推動改革法案,包括國會聽證、藐視國會罪、調查權等,原是民主國會常見制度,卻遭綠營標籤為「中國代理人」、「民主崩壞法案」。從街頭抗爭到憲法訴訟,民進黨系統性動員群眾,將正常的民主程序扭曲為「對抗中國的正義戰爭」。

只要不是綠營掌控,就是「賣台」、「毀憲」、「國會政變」,如此非我族類即敵的邏輯,讓民主從制度討論變成情緒宣洩。

民主失衡:從輸不起到發動「大罷免」
面對國會失利,民進黨非但未尊重選民選擇,反而帶頭鼓吹罷免行動,聲稱要「用人民的力量取回國會主導權」。在黨公職與網路宣傳全面動員下,台灣進入史無前例的「大罷免潮」,民主制度被拿來當作翻桌的工具。

目前,大罷免正式進入第三階段「投票」程序。中選會已公告,7月26日將進行24位國民黨立委及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投票,成為台灣史上甚至是全世界僅有的最大規模罷免國會議員案。

此外,中選會於7月2日公告,馬文君、游顥罷免案成立,投票與開票日將訂於8月23日,意味大罷免潮仍將持續延燒,對國家行政與立法運作造成長期干擾。

政治操作的代價:制度崩壞、社會撕裂、國家空轉
罷免制度原是制衡失職民代的機制,卻被操作為打擊政治對手的武器。民進黨將罷免行動包裝為「民主抗爭」,但實際上卻是扭曲制度、操弄仇恨、要求多數屈從,迫使理性討論讓位於政治鬥爭。

當立法院無法推動議案,行政部門無心施政,民眾反覆被動員上街或投票,國家資源與社會能量將被無限消耗。長期下來,民主將不再是一個制度,而是一場沒有底線的戰爭。

台灣需要監督,不需要鬥爭
在野監督本是民主的基本條件。過去民進黨也曾靠監督奪回民心,如今卻將任何制衡都視為挑戰「正統」、標籤異己為「親中賣台」,更將「罷免」變成政治報復的工具。

民主不是選輸就翻桌,不是輸不起就煽動群眾,更不是用仇恨與標籤消滅對手。台灣真正需要的,是對話、制度與尊重差異,而不是一波又一波的大清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