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報記者 張舜傑/報導
鸚鵡會說話,這點早已不稀奇,但牠們究竟是「真的懂」還是單純模仿人聲?其實某些鸚鵡不只是模仿聲音,還能根據情境靈活使用詞彙,牠們的「語言能力」遠比多數人以為的更複雜。
模仿能力背後的聰明腦袋
鸚鵡的聲音模仿能力確實非常強大,能夠複製人類語音中的語調、節奏與甚至情緒。牠們的聲帶與人類不同,但能透過一種名為「鳴管」的特殊構造控制氣流,進而產生多種複雜聲音。這種生理結構使牠們能模仿鈴聲、門鈴、甚至主人咳嗽的聲音,乍看之下像是在「隨機模仿」,但其實牠們的行為具有選擇性與記憶性。
對「語境」有基本理解
某些經過訓練的鸚鵡,例如知名的非洲灰鸚鵡亞歷克斯,就展現出不只是模仿的能力。牠能正確區分「顏色」、「數量」、「大小」等概念,並在特定情境下使用詞語,例如當訓練員離開時說「掰掰」,或在想吃東西時說出「想吃葡萄」。這樣的能力顯示,鸚鵡可能對語言背後的含義有某種程度的理解。
鳥類大腦中的語言中樞
令人驚訝的是,儘管鳥類的大腦結構與哺乳動物不同,但科學家發現牠們也有類似人類語言處理的腦區。這些腦區控制學習聲音、記憶聲音並靈活運用語音的能力,使鸚鵡能將語音與事件或物品連結,進而選擇在「正確」的時機發聲,並非毫無意義地重複。
與人類的「社會互動」驅動語言表達
鸚鵡是非常社會化的動物,尤其是灰鸚鵡、金剛鸚鵡等高智商品種,牠們不只學說話,更會將「語言」作為與人互動的一部分。牠們可能學會用特定的語句引起注意、表達需求,甚至模仿飼主在不同情緒下的語調。這顯示,語言對牠們而言,也是一種「社會行為」,而非單純的聲音遊戲。
重複不一定是學會
不過,並不是所有鸚鵡都能理解語言的內容,大多數鸚鵡只是根據經驗與回饋來學會在特定時間點說某些話。例如每天餵食時主人會說「吃飯囉」,久而久之鸚鵡也會把「吃飯囉」跟食物產生聯結。這種「語境聯想」雖非真正的語言理解,但仍展現了牠們非凡的學習與記憶能力。
總體來說,鸚鵡「說話」的能力建立在高超的模仿天賦與強大的社會學習能力之上。雖然大多數鸚鵡仍停留在語音模仿與語境記憶的階段,但在良好互動與訓練下,牠們的語言理解潛力遠比我們過去所認為的要來得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