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經濟施壓無法令北京屈服

(德國之聲中文網)有人認為,由於中國經濟當前極其不景氣,所以同以往相比,現在北京更容易對外部壓力做出讓步。《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稱,這顯然是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這篇題為《歐盟應當調整立場》的評論寫道:

”美國提出令人咋舌的高額關稅要求之後,習近平的立場相當強硬。北京非但沒有退讓,而是以不對稱反制措施作為回應,例如對特種稀土材料實施出口管制。西方急需這些稀土材料,但卻無法從其他國家獲取。最終,特朗普只好認慫,被迫下調了關稅,現在又取消了對部分人工智能芯片的出口限制。

中國也同樣不會對歐洲做出實質性的讓步。無論是在貿易以及稀土問題上,還是在北京對俄羅斯戰爭經濟的支持方面,中國都不會滿足歐洲的要求。目前,俄羅斯軍民兩用物資的85%,均來自或經由中國獲取。中國外長王毅會晤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卡拉斯時更是直言,中國絕不會容許俄羅斯戰敗,否則屆時美國將會全力對付中國。北京以中美對抗視角看待一切的立場由此可見一斑。除此之外,王毅能夠在歐洲毫無顧忌地吐露心聲,也說明中國以強者自居,並沒有把歐洲放在眼裡。

這種強硬立場背後,也有國內政治的考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習近平已被塑造成不容置疑的堅定領袖。堅決同普京結盟的決定,雖然有過爭議,但習近平現在顯然已經不可能改變初衷。在當前的貿易戰中,美國和歐洲的關稅當然會對中國本土企業構成沖擊,但北京則宣稱一切盡在掌控之中。

”這是一場關乎實力和耐力的較量“

盡管歐洲不斷提出批評,但習近平仍對其‘堡壘’經濟模式堅信不疑。歐洲要求中國本著平等原則改善市場准入,但中國對此根本不予理會。相反,習近平仍在堅持其‘雙循環’路線,一方面加強內需,一方面加強全球供應鏈在中國境內的布局,其中不僅包括稀土,也包括先進技術產業,以便令中國在同美國的抗爭中獲得強勢地位。種種跡象表明,即將出台的五年計劃中,現行產業政策將會得到進一步強化。這將意味著,中國在工業領域的主導地位將會進一步提升,產能過剩的問題也將進一步加劇。”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指出,歐盟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的擔憂和批評,中國完全不予理會,而是要求“歐盟調整心態,正確看待中國已經發展壯大的事實。”評論寫道:

“這是一場關乎實力和耐力的較量。在馬克思主義者習近平看來,中國顯然處於有利地位。他相信,歐美的資本家們一定會向政府施壓,要求他們向北京做出讓步,以便企業能夠繼續獲取中國的生產物資。相比之下,中國則擁有強大的壓制機器,能夠讓月均收入僅為150歐元的六億多民眾不敢有絲毫怨言。只要中國領導層繼續保持強硬態勢,而西方陣營又不能保持團結,那麼中國就不會做出任何改變。”

中國研發時速620公裡的超級列車

《商報》發表評論稱,中國正在賦予“高速列車”嶄新的定義:由中國中車集團研發的新型磁懸浮超級列車,最高測試時速已經達到令人難以置信的620公裡,完全可以對航空客運構成挑戰:

“因此,中國不僅投資於技術,也投資於基礎設施。然而,興建磁懸浮列車網絡卻並非易事: 中國的常規鐵路網目前已達 47000 公裡。而磁懸浮技術需要自己的網絡,只有通過巨大的技術努力才能將其與現有鐵路網絡連接起來。

中國的多家大學正在研究各種磁懸浮列車方案,但除了短程試運行之外,似乎還沒有經濟上可以負擔得起的可行方案。這也是上海磁懸浮線路與最初設想相去甚遠的原因之一。此外,地方及跨區財政目前都不寬裕。在經歷了多年的基建狂潮之後,中國現在對標志性項目的選擇已經變得小心翼翼。

因此,新的超級磁懸浮列車可能會率先出現在上海和北京這兩個最重要的大都市之間。稍後則可能延伸至深圳和廣州等南方大都市。

至於超級磁懸浮列車是否真能投入實際運營,目前尚無定論。一些批評者諷刺中國的磁懸浮項目總是‘紙上談兵’,並沒有真正付諸實施。

即便列車有朝一日真能以接近飛行的速度在磁懸浮軌道上飛馳,民眾是否願意乘坐也還是個問題:畢竟在中國國內,搭乘飛機常常比坐火車還要便宜。 新型磁懸浮列車所面臨的真正考驗,將是如何贏得本國乘客的青睞。有鑑於此,超級列車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