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德語媒體:寅吃卯糧- 中國經濟增長的背後

(德國之聲中文網)《經濟周刊》發表評論寫道,得益於出口業提前發貨,以及政府提供的消費補貼,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實現了5.2%的增長,但這樣的經濟模式卻很難保持韌性。這篇題為《中國經濟增長數據具有欺騙性》的評論寫道:

“很多出口商利用了北京和華盛頓今年六月達成的關稅休戰協議,提前執行訂單。中美間的關稅休戰將持續到八月份,而休戰效益在六月份得到了充分顯現:與五月相比,對美出口猛增32.4%,而稀土出口更是一度增加了60%。

這一時期,中國同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增長尤為強勁。部分貨物之所以被運到這裡,是希望日後能夠被轉往美國市場。僅今年六月,中國的出口總額就同比增長了5.8%。但今天提前發貨,也就意味著明天會出現缺口。也就是說,今年下半年的出口勢頭很有可能會明顯降溫。

與此同時,前一段經濟復蘇的第二個重要支柱-消費,也遠不如看上去那麼光鮮亮麗。提供購置汽車和家電的補貼,加上降息和優惠劵等措施,極大促進了今年上半年人們的購物熱情。但目前,刺激措施的效應顯然已經變弱。囤錢又開始成為很多中國人的首選,這不僅是因為對失業的擔憂,也是因為收入不再增長。很多德國企業也抱怨說,中國消費者對價格越來越敏感。”

評論指出,狂日持久的房地產危機令中國低迷的經濟雪上加霜。對於將幾乎全部家當投入房地產的大多數中國中產階級來說,每一次房價下跌,都會讓他們對未來失去信心。

產能過剩與價格競爭

“激烈的價格競爭給一些重要產業帶來了沉重負擔。而電動車和光伏行業還不得不面對嚴重的產能過剩。為消化庫存,許多企業采取了激進的降價措施。北京最高層也不得不發出警告稱,要防範‘無序的低價競爭’,而應集中精力提升質量和創新。但迄今為止,北京並沒有拿出降低產能和叫停價格戰的具體方案。

這一切都不是新出現的問題:早在十年前,中國鋼鐵和煤炭行業的國有企業就經歷過類似的去產能行動。一些工廠被關閉,大批工人不得不接受轉崗培訓。而今天的形勢則更加艱難和復雜,因為現在受產能過剩沖擊的主要是私營企業。北京雖然提出了警告,但迄今為止卻拿不出應對之策。

中國企業圈裡,‘內卷’成了流行詞:這是指在一個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所有參與者都在徒勞的拼命競爭,但卻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進步。”

“出口禁令,只會激發中國自主研發高端光刻機的動力”

荷蘭的阿斯麥公司ASML是全球光刻機領域的龍頭老大,但受美國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管制的影響,該公司的股價已從去年夏季的最高點,下跌了近三分之一。《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寫道:

“今年年初,一個消息震驚了股市:中國的Deepseek推出了一款人工智能模型,而它使用的卻是較低端的芯片,此舉似乎令高端芯片生產設備變得可有可無。而隨著特朗普再度當選美國總統,尤其是他今年四月的玫瑰園講話之後,阿斯麥又開始面臨第二重政治風險:加上關稅之後,一台高端光刻機的成本可能會從2.5億美元飆升至3.25億。阿斯麥財務總監表示,全球經濟將因此受到沖擊。

阿斯麥目前已為 2026 年的‘零增長’做好了准備,這是這家公司過去十多年從未有過的經歷。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幾乎未被公開討論的隱憂:光刻設備的技術壟斷還能維持多久?中國人的研發又進展如何?2024 年退休的阿斯麥前任董事長韋寧克(Peter Wennink)曾發出警告說:“通過頒布出口禁令,政界其實是在激發中國自主研發高性能光刻機的動力。”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媒體看中國

相關文章